12月5日下午,、、中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總結謀劃好改革工作,對做好明年和今后改革工作具有重要意義,要總結經驗、完善思路、突出重點,提高改革整體效能,擴大改革受益面,發揮好改革先導性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黨中央高舉改革開放旗幟,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政治智慧推進改革,用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謀劃改革,推動新一輪改革大潮不斷涌起。在此番重要講話中,對改革的先導性明確了“四個有利于”:多推有利于增添經濟發展動力的改革,多推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調動廣大干部群眾積極性的改革。這“四個有利于”,是做好明年和今后改革工作的方向和指針,我們一定要銘記在心,拿出切實的有針對性的改革舉措,不斷深化改革。
增添經濟發展動力,是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時至今日,經濟建設仍然是全黨的中心工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就必須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不動搖,就必須把經濟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軸。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增添經濟發展動力,在于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應用轉化能力,而能夠充分發揮效率的制度安排無疑是創新和轉化的重要保證之一。多推有利于增添經濟發展動力的改革,就要破除阻礙經濟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推動體制機制變革,從而平穩實現經濟增長動力轉換、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有利條件。但是毋庸諱言,在我國現有發展水平上,社會上還存在大量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特別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公平意識、民主意識、權利意識不斷增強,對社會不公問題反映越來越強烈。多推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改革,就要通過創新制度安排,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是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價值。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人民有所呼,改革就要有所應。我們必須堅持“以百姓心為心”,站在人民立場上把握和處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問題,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某種程度上就是滿足感,他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更舒適的住房、更優美的環境。多推有利于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的改革,就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這些新期待,推出一批能叫得響、立得住、群眾認可的硬招實招,處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關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
調動廣大干部群眾積極性,是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動力。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改革的力量源泉。沒有人民的參與和支持,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今天我們推進改革的復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一點都不亞于30多年前,但是,越是面對繁難復雜的改革任務、世所罕見的風險挑戰,越要善用群眾的參與熱情。多推有利于調動廣大干部群眾積極性的改革,就要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暢通群眾的參與渠道,充分調動群眾推進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最廣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同人民一道破解發展中面臨的難題、化解來自各方面的風險挑戰,讓一切推動社會發展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廣東廣大干部群眾在明年和今后的改革工作中,務必遵照明確的“四個有利于”,充分發揮好改革先導性作用,不斷把改革新紅利轉化為發展新動能和民生新福祉,不斷把改革向縱深推進。
相關閱讀:
11月30日,出席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領導人活動開幕式并發表講話。新華社記者黃敬文攝
“巴黎協議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11月30日,在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上發表了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公平合理的氣候變化治理機制》的講話,強調各方要展現誠意、堅定信心、齊心協力,推動建立公平有效的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機制,實現更高水平全球可持續發展,構建合作共贏的國際關系。
“習主席的講話為巴黎會議注入中國元素,從理念、行動、凝聚力等方面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更好地指引了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的未來。”中國前駐以色列大使、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陳永龍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說。
全面闡述全球氣候治理的“中國主張”:
應做到“四個有利于”
在講話中指出,巴黎大會要加強《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實施,達成一個全面、均衡、有力度、有約束力的氣候變化協議。巴黎協議應該著眼于強化2020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也要為推動全球更好實現可持續發展注入動力。巴黎協議應該有利于實現公約目標,引領綠色發展;有利于凝聚全球力量,鼓勵廣泛參與;有利于加大投入,強化行動保障;有利于照顧各國國情,講求務實有效。
陳永龍指出,習主席所提出的這“四個有利于”,表達了中國對本次巴黎大會的期待,為巴黎協議注入“中國動力”。當前,國際社會正致力于就2020年后應對氣候變化的強化行動達成協議。外交部副部長劉振民此前在中外媒體吹風會上曾表示,中方對巴黎大會成果有四點期待:一要堅持原則,二要全面均衡,三要引領方向,四要提供保障。
國家發展改革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蘇偉對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記者表示,主席的講話全面闡述了中國對全球氣候治理的主張,為人類應對氣候變化帶來了重要的決心和智慧。
《人民日報》鐘聲評論指出,主席在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為巴黎協議最后階段談判注入強勁推動力,向國際社會傳遞了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全力應對氣候變化、積極推動全球綠色發展和治理的積極信號。
承擔氣候變化國際合作“中國責任”:
為探索全球治理模式帶來啟示
“作為全球治理的一個重要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努力是一面鏡子,給我們思考和探索未來全球治理模式、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帶來寶貴啟示。”表示,我們要創造一個各盡所能、合作共贏、奉行法治、公平正義、包容互鑒、共同發展的未來。
2011至,中國政府已累計安排4.1億元人民幣開展氣候變化領域南南合作。今年9月,在中美兩國元首發表的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中方宣布拿出200億元人民幣建立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與發展中國家開展雙邊合作。
在講話中還透露,中國將于明年啟動在發展中國家開展10個低碳示范區、100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及1000個應對氣候變化培訓名額的合作項目,繼續推進清潔能源、防災減災、生態保護、氣候適應型農業、低碳智慧型城市建設等領域的國際合作,并幫助他們提高融資能力。
陳永龍表示,近年來,中國與眾多國家地區都達成了氣候合作,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這一方面表現了中國對氣候問題的重視,也展現了中國在國際上的號召力和凝聚力,體現了作為一個開放大國在全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主席的講話展現出這樣一種形象,即中國愿意做出承諾,為世界減排貢獻力量。”巴西代表團成員羅伯特·卡洛斯·巴帝斯塔表示,“我們期待中國落實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各項具體內容,關注中國采取的各種具體政策措施。”
“這些充分體現了中國在積極推進氣候變化國際合作、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一起實現合作雙贏的局面,盡到了中國的國際責任。”中國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何建坤說。
為可持續發展做出“中國貢獻”:
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十三五”規劃
“中國一直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事業的積極參與者,有誠意、有決心為巴黎大會成功作出自己的貢獻。”指出,中國把應對氣候變化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堅持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并重,通過法律、行政、技術、市場等多種手段,全力推進各項工作。
介紹,中國將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十三五”規劃重要內容。中國在“國家自主貢獻”中提出將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實現,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
何建坤認為,中國把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作為扭轉經濟發展方式和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關鍵切入點,能夠實現國內可持續發展與應對氣候變化的雙贏。
聯合國副秘書長、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阿奇姆·施泰納在接受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記者專訪時指出,中國正在開啟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環境從原來被保護、被清潔的對象提升為一個需要進行更加系統化管理的對象。下一個五年規劃意味著一個從解決環境問題,到普及可持續發展概念的轉變。這將使中國成為一個更具活力的國家,成為環境保護領域令全世界矚目的對象。
中國駐法國大使翟雋認為,對正處改革關鍵時期的中國而言,氣候變化巴黎大會既是一次挑戰,也是一次機遇。“應對氣候變化,不是別人對我們的要求,而是我們自己的主動需要。”
2020年黨員兩學一做四講四
時間:2023-09-17 02:0:39關于黨員個人四講四有對照
時間:2023-09-13 19:0:012020年兩學一做黨員個人自
時間:2023-09-21 21:0:482020年兩學一做專題教育民
時間:2023-09-18 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