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即中國農歷新年,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地方特色。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那么漢中過年有什么風俗習慣??高考升學網小編整理了相關內容。
辦年事(貨) 春節前戶戶拆洗被褥,準備新裝;殺豬殺雞或買肉,腌制臘肉;清潔衛生,洗滌灶具;準備米面、糯米粉做醪糟、釀黃酒、蒸饃等,置辦過春節物品。
祭灶祭灶之俗,曠日已久,農村尤甚。農歷臘月二十三日,家家戶戶都在灶臺上擺滿糖果、瓜子等。到晚間燃起香煙、點起紅燭,由當家人跪拜。然后將貼了一年的灶神像取掉,換貼嶄新的一張。據傳這一天灶王爺要升天庭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家的善惡,所以祭灶時總要念幾句“好話多說”的祈禱詞。為討好灶爺,有些人家特意為他備一匹紅鬃快馬(以紅公雞代替),希望“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掃塵“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之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朔、正旦之稱。人們把這一天視為過春節的開始。歡度春節的主要內容是全家一道,穿戴一新,吃好喝好,玩得痛快。因為早在年關之前就殺豬宰羊、釀酒(現在多是購置)操辦,做好充分準備。
除夕春節前夕稱為“除夕”,意思是舊歲從此夕而除。農歷以每天子時為頭一個時辰,亥時為末一個時辰。舊歲最后一天的亥時是除夕21時至23時。到了23時就是舊歲即將結束,新年即將來臨之時。除夕日須上墳祭奠亡故親人,不忘祖先。
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守歲必吃一頓“年飯”,又叫“年夜飯”“團圓飯”。經過一年的奔波,受盡風霜艱辛之苦,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頓隨心的團圓飯,共享骨肉親情的團圓、溫暖。這頓飯不比平常,一定要做得可口,吃得滿意。有吃臊子面的,有吃餛飩的(城固老鄉稱“疙瘩”),也有吃元宵的,不管吃什么,往往都佐以其他副食,圖個“吉祥之兆”,如吃豆腐、鯉魚,取其“富”“余”之意;吃糕、棗、柿餅、杏仁之類,借其諧音以表達“高”“早”“事事如意”和“幸福”的美好愿望。南鄭、勉縣等平川縣,除夕之夜要張燈結彩,直到正月十五,象征光明永駐。山區還喜歡在室內貼上“麒麟送子”和“胖娃娃騎大鯉魚”的年畫。門上更少不了貼“秦瓊、敬德”門神,以表示“人丁興旺”“吉慶有余”和“驅鬼祛邪”。
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仍有吃年夜飯、守歲之習俗。年夜飯更豐盛,或在家中做,或去飯店聚餐。吃完年夜飯全家人聚在一起看“春晚”,直到午夜。
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盛于明代,至今不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批、春條、斗方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批”貼于門楣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方”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具、影壁中。
倒貼“福”字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拜年新年的初一,人們早早起來,穿上心儀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于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后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發帖相互祝賀,由此發展為后來的“賀年片”。現在通信發達,人們互相打電話、發短信(微信)互道祝福拜年。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發給晚輩,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悄悄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大人為孩子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現在新春拜年,一般從初二日起,開始走親訪友,互拜新年,往來中須互相饋贈禮品,以示新的一年加強聯絡,互相祈福。
元宵節正月十五為“元宵”,又稱燈節、過大年,實指正月十四到十六這三日,民間吃元宵或油煎元宵。城、鄉慶賀活動豐富多彩,舉行掛燈、耍燈等民間文藝活動,通夜演戲,稱“天明戲”;表演彩船、地驢、水獸、社火、龍燈、獅子等民間舞蹈,小孩子提著各種燈籠上街玩耍;文化部門舉辦燈展、猜燈謎活動。到處鑼鼓喧天,一派熱鬧景象。
漢中是鑲嵌在秦巴之間、漢水之源的一顆璀璨明珠,自古就有“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之美稱,轄9縣2區和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有152個鎮、25個街道辦,291個城鎮社區、1896個村委會,漢中市常住人口為3211462人(第七次人口普查),總面積2.72萬平方公里,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和全國雙擁模范城市。
漢中歷史悠久。人類考古可追溯到120萬年前,自秦設漢中郡至今已有2300多年歷史,劉邦在此稱王、開啟漢室基業,漢江、漢朝、漢中、漢人、漢語、漢服與漢文化一脈相承,被譽為“全球漢人老家”。這里是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里、四大發明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封地和葬地。韓信、諸葛亮、曹操等帝王將相曾在這里建功立業,李白、杜甫、蘇軾、陸游等偉大詩人曾探訪、輾轉或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并留下了瑰麗的墨跡詩章。博望侯張騫墓祠、漢代水利遺址“三堰”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古漢臺、武侯祠等名勝古跡馳名中外,褒斜棧道、漢魏十三品摩崖石刻等文化瑰寶譽滿全球。
漢中生態秀美。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14.3℃,降雨量871.8mm,素有西北“小江南”和“金甌玉盆”之美稱。森林覆蓋率達51.2%,植被覆蓋率56%,林地面積居全省第一、居西部第二。境內有漢江、嘉陵江兩大水系,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和陜西引漢濟渭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地,大熊貓、朱鹮、羚牛、金絲猴等珍稀動物在此棲息繁衍,被公認為地球上同一緯度生態條件最好的地區之一。
漢中資源富集。有元胡、杜仲、天麻等藥用植物1600多種;石墨、鐵、鋅、錳等礦產儲量居全國前列,玉資源豐富、品類齊全,鎮巴區塊天然氣儲量巨大,略陽、勉縣、寧強三縣交界處的“金三角”地帶,被李四光先生譽為“中國的烏拉爾”,是全國五大黃金生產基地之一;有大小支流500余條,地表徑流量217.6億立方米,地下水綜合補給量31.7億立方米,水能可開發量110萬千瓦;擁有覆蓋5100平方公里的世界最大天坑群,其中超級天坑2個、大型天坑7個、常規天坑45個。
漢中宜居宜游。一江兩岸、興漢文化生態旅游區、天漢文化公園多彩多姿,黎坪地質公園入選國家地質公園,建有世界文化遺產1處、國家4A級景區11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世界人與自然生物圈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8處、國家森林公園4個、國家水利風景區3個、國家農業旅游示范點12個、省級風景名勝區7個。漢中境內已探明天坑群5100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天坑群,“四區四湖四園”是觀光休閑、旅游度假勝地,中國最美油菜花海旅游文化節吸引八方游客,旅游資源開發潛力巨大。
漢中區位優越。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逐步推進以及漢中“四向”融入戰略的深入實施,漢中已成為連接關天、成渝、江漢三大經濟圈的區域中心城市和國家179個交通樞紐城市之一。漢中已建成三條高速公路合圍、兩條鐵路和一條高鐵交匯、一個機場直達京滬深瓊渝等多個經濟圈的立體交通網絡,承東啟西、連接南北、進入華中的“西三角”節點城市和絲路源點城市的區位優勢更加凸顯,是西部最受歡迎的投資創業城市之一。
漢中產業興旺。經過50多年發展,漢中已成為重要的航空產業基地、裝備制造業基地、現代材料工業基地和綠色食品藥品基地。裝備制造、綠色食藥、現代材料、全域旅游和軍工產業基礎雄厚,高新技術、新能源汽車不斷壯大,天然氣、石墨、黃玉和天坑群開發利用前景廣闊,“漢”字號、朱鹮牌綠色有機農產品暢銷全國,呈現出厚積薄發、欣欣向榮的發展景象。
2021年,全市上下堅持以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積極應對疫情、汛情帶來的不利影響,開拓創新、砥礪攻堅,經濟運行呈現“加快恢復、質效提升、動能增強”的良好態勢,高質量發展邁上了新臺階,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
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768.72億元,同比增長8.2%,增速居全省第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73.60億元,增長6.4%、居全省第4;第二產業增加值755.08億元,增長7.9%、居全省第5;第三產業增加值740.04億元,增長9.1%、居全省第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9.5%、居全省第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98.67億元,增長15.2%、居全省第2;建筑業增加值增長11.1%、居全省第1。
未來,漢中將深入實施“六個三”戰略布局,全力打造“三個六”重點支撐,培育發展“四個在漢中”增長新動能。
“六個三”戰略布局:是頂層設計和總體布局,居于戰略總攬地位。其中,建設區域中心城市、文化旅游強市、陜西最美城市“三市”是總體目標、推動質量、效率、動力“三大變革”是根本動力、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三個經濟”是重要支撐、堅持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是主要模式、推進軍民、央地、部省市“三個融合”是重大舉措、打好精準脫貧、污染防治和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三場攻堅戰”是底線任務。
“三個六”重點支撐:是路徑舉措和突破重點,具有重大支撐性作用。其中,打造特色產業、信息物流、對外開放、交通樞紐、金融服務、科教文化“六個中心”,致力于提升區域中心城市能級,增強漢中在陜甘川渝毗鄰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壯大裝備制造、現代材料、高品質食藥、旅游文化、新興產業、新能源“六大產業集群”,致力于優強我市現代產業體系,筑牢建設“三市”的堅實物質基礎;建設中醫藥生產交易和中醫治療康養、天然氣新能源生產交易、農產品生產交易、現代材料生產交易、軍民融合航空產業和空港經濟、區域旅游集散“六個生產交易中心”,致力于構建開放融合新格局和現代化市場體系,做強漢中發展“三個經濟”的重要平臺載體。
“四個在漢中”:是實現上述目標任務的增長新動能和區域特色品牌支撐,彰顯漢中的優勢和潛力。
“學研在漢中”,就是要打造西部教育強市和學研勝地,使漢中成為優學優教首選地、科研創新理想地、各類人才薈萃地。將圍繞建設西部教育強市,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升公辦教育水平;積極引入優質社會資源,加快建設北師大漢中學校、濱江學校等品牌教育,公辦、民辦協同發展,打造漢中教育的“高原”和“高峰”。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培育產業鏈,大力培育引進科技創新團隊、行業領軍人才和科技型企業,創建一批應用型研發機構,推動科創研發、資源匯聚。深入推進產學研融合,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構建科技創新生態鏈,著力打造創新策源地和高端產業聚集區。
“醫養在漢中”,就是要依托漢中醫養特色優勢資源,將健康元素全面融入農業、工業、服務業相關產業,大力構建全方位、全周期的醫養產業鏈及產業集群,推動醫療保健、休閑度假、養老養生等業態多元融合發展。將進一步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完善城鄉醫療服務體系,提升醫療水平和服務質量。積極引進外埠資源和社會資本,創新醫養結合模式,加快建設東方養老產業園、褒河康樂頤養社區等高端示范性醫養機構,吸引康養人群進入漢中。圍繞“一核引領、一帶支撐、多極突破”的空間布局,大力發展醫養融合、中醫藥、健康旅游、健康運動、健康食品等康養產業,把漢中建成國家級中醫藥生產研發基地和國內外知名的綠色康養之都。
“旅居在漢中”,就是要以“旅”為載體,在“居”上做文章,通過豐富的旅游產品、完善的配套服務、優越的康養體系、良好的投資環境等吸引八方來客,打造秦巴天漢旅居天堂,構建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新樣板。將繼續堅持以游客為中心,打造高效化、便捷化、人性化的城鄉生活服務圈,實現生活服務多元化、品質化,讓游客隨處感受到靈動的人文氣韻和濃厚的生活氣息,愿意走進漢中。積極發展“酒店式公寓”“產權式酒店”,打造山地度假、養老養生、文化體驗、田園休閑、就業創業等旅居模式,形成“生態資源+人文景觀+生活居住+核心配套+目的地體驗”的旅居產業鏈,讓更多游客游在漢中、留在漢中、融入漢中。
“興業在漢中”,就是要以產業為依托,以人為主體,以聚人聚業、創業引資、產城融合為路徑,以建設“一城三地”為抓手,以人城境業和諧共生、要素資源集聚融合、創新創造迸發涌流、產業形態多元并進、發展環境宜商宜業為特征,打造創新創業高地,推動產業集聚集群發展。我們將拿出最優質的資源、最優惠的政策、最優越的服務,吸納高端人才和各方客商匯聚漢中創業發展。繼續發展壯大特色產業,多點打造眾創空間、創業苗圃、企業孵化器等平臺,推行“孵化+創投”等模式,扶持各類人才創新創業。優化創業就業環境,完善社會公共服務,提升城市能級,將漢中打造成為高能級宜業新城。
延安過年有什么風俗習慣(春節習俗有哪些) | 渭南過年有什么風俗習慣(春節習俗有哪些) | 咸陽過年有什么風俗習慣(春節習俗有哪些) | 寶雞過年有什么風俗習慣(春節習俗有哪些) |
銅川過年有什么風俗習慣(春節習俗有哪些) | 西安過年有什么風俗習慣(春節習俗有哪些) | 陜西過年有什么風俗習慣(春節習俗有哪些) |
蘇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31常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03徐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14無錫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