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高考升學網 > 節日習俗 > 正文

福建的傳統文化元素有哪些,福建傳統文化特色

更新:2023-09-15 00:41:52 高考升學網

大家都很好奇各個省份當地的傳統文化及傳統文化特色。經過悠久的歷史,漫長的歲月里,省份不斷的發展和繼承,有很多豐富的民俗文化互動,進而形成了我們熟悉的當地文化特色。小編整理了一下相關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福建的傳統文化元素有哪些,福建傳統文化特色

一、福建的傳統文化元素有哪些

1、閩劇

閩劇,又稱福州戲,福建地方戲曲地方戲曲劇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閩劇是現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戲曲劇種。流行于閩中、閩東、閩北等地區,并傳播到臺灣和東南亞各地。

它是由明末儒林戲與清初的平講戲、江湖戲,在清末(光緒至宣統年間)融合而成的多聲腔劇種,俗稱“前三合響”,雅稱“榕腔”或“閩腔”。

閩劇風格高雅、瀟灑,道白清晰,唱腔優美,婉轉流暢,演員在表演中重視運用手、眼、身、法、步的基本程式,力求展現優美的身段,通過外形體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2006年5月20日,閩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45。

2、梨園戲

梨園戲是福建省的傳統戲曲之一。梨園戲發源于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并稱為“搬演南宋戲文唱念聲腔”的“閩浙之音”,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

梨園戲廣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廈門,廣東潮汕及港澳臺地區,還有東南亞各國閩南語系華僑居住地。

梨園戲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戲劇目和音樂。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鏡記》刊本,可見當時梨園戲已經流行。

清末,高甲戲在泉州地區迅速崛起,歌仔戲也隨即在漳州、廈門地區廣為流傳,打城戲又以新的面貌出現,梨園戲因之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班社日益減少,范圍日漸縮小,連廈門的梨園戲也改唱歌仔戲。十九世紀40年代末,梨園戲已瀕臨消亡。

梨園戲有大梨園和小梨園之分,大梨園又分“上路”、“下南”兩支,三種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頭”(保留劇目)和專用唱腔曲牌。

宋時,行省稱為路,閩南泉、漳一帶人稱上頭的省份為上路,故“上路”戲系指由浙江傳入的戲曲。

其劇目較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戲腳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買臣》、《劉文龍》、《孫榮》、《朱文》(即《朱文太平錢》,存有《贈繡篋》、《認真容》、《走鬼》三出)以及《蘇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2006年5月20日,梨園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高甲戲

高甲戲,福建省泉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地為福建泉州,發源于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游行。

高甲戲的傳統劇目有九百多個,而演出劇目則分為“大氣戲”(廷戲和武戲)、“繡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

高甲戲的角色原來只有生、旦、丑,后來又先后增加了凈、貼、外、末和北(凈)、雜二色;高甲戲的表演藝術來自梨園戲、木偶戲、弋陽腔、徽戲和京劇。

高甲戲的音樂唱腔以南曲為主,兼用“傀儡調”和民間小調;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為文、武樂二種。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48。

4、福州評話

福州評話是以福建省福州方音講述并有徒歌體唱調穿插吟唱獨特的傳統說書形式,流行于福建省的福州、閩侯、永泰、長樂、連江、福清、閩清等十幾個縣市及臺灣省和東南亞的福州籍華僑集居地。

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福州十番

又稱"十歡"、"十番伬",是福州主要地方音樂。清乾隆初年,侯官鄭洛英《榕城元夕竹枝詞》云:"閩山廟里夜人繁,閩山廟外月當門。

檳榔牙齒生煙袋,子弟場中較'十番'。"其樂器用笛、管、笙、椰胡、大小鑼、大小鈸、云鑼、狼丈、木魚、檀板、清鼓等13種。

流行于福州、閩侯、福清、長樂、連江、羅源、閩清、永泰、平潭、霞浦、福安、柘榮、福鼎、寧德、古田以及南平等縣市,還曾巡回演奏于上海、香港、南洋群島等地,深受群眾喜愛。

二、福建傳統文化特色及習俗

福州的歲時節氣習俗中有分上元節(正月十五)、中元節(七月十五)和下元節(十月十五)。正月十五民間稱“元宵節”,有“上元熱鬧看鰲山” ,中元節俗稱“七月半”“燒褚衣”;下元節祭祖先,祈求“福壽和豐年”。

鄭子端說道,宋代開始在福州城里從正月初八晚開始張燈,至十七晚落燈,作元宵節為掛燈傳統習俗。當時太守命令,每家做十盞燈,家家戶戶,門口掛燈,廳內燈柱懸燈,福州人很重視元宵掛燈,音“添丁”之意。北宋元豐年間,劉瑾當福州太守,為了觀賞花燈,下令挨家挨戶捐燈十盞。住三坊七巷郎官巷的文人陳烈為民請命,作<題燈>詩一首流傳千年:“富家一碗燈,太倉一粒粟;貧家一碗燈,父子相聚哭。風流太守知不知?惟恨笙歌無妙曲。”從此,官府不再強令百姓捐燈。

燈,福州方言與丁同音。丁,古即人口。所以燈,象征著人丁興旺、子孫滿堂。明王應山《閩大記》載:福州“沿門懸燈,通宵游賞,謂之燈市”。

鄭子端說道,早在唐先天年間(712-713),福州城區上元節就有民間張燈、官府觀燈的習俗。福州元宵燈景之盛在明清。此時,“三坊七巷” 已是燈節的繁地帶,燈先在閩山巷,后來發展至三坊七巷的南后街。有民謠唱道:“前街買買蚶,后街買買燈,有買快來買,沒買等明年。“前街”指的福州南街(現在八一七北路),大洋百貨原址有一座七賢君廟,廟前店鋪有賣蚶。

清進士葉觀國《榕城雜詠》詩曰:“閩山廟里看燈回,火齊冰紈滿案堆。怪道臨風三弄好,開元寺買紙簫來。”清舉人鄭洛英的《榕城元夕竹枝詞》還寫道:“閩山廟內夜人繁,閩山廟外月當門。檳榔牙齒生煙袋,子弟坊中較十番。”

三、福建傳統文化相關文章推薦

(一).六安的傳統文化元素有哪些,六安傳統文化特色

(二).巢湖的傳統文化元素有哪些,巢湖傳統文化特色

(三).宿州的傳統文化元素有哪些,宿州傳統文化特色

(四).阜陽的傳統文化元素有哪些,阜陽傳統文化特色

(五).達州的傳統文化元素有哪些,達州傳統文化特色

(六).廣安的傳統文化元素有哪些,廣安傳統文化特色

(七).宜賓的傳統文化元素有哪些,宜賓傳統文化特色

(八).南充的傳統文化元素有哪些,南充傳統文化特色

(九).樂山的傳統文化元素有哪些,樂山傳統文化特色

(十).內江的傳統文化元素有哪些,內江傳統文化特色

相關文章

最新圖文

蘇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31

常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03

徐州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14

無錫過年有什么風俗傳統活

時間:2024-03-02 03:0:50
9999久久久国产精品,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人妻,免费AAAAAA毛片看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亚洲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婷婷 | 天天爽天天狠久久久综合′一 | 亚洲日本最新在线 | 玖玖爱精品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