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敘的含義是在敘述重要事件的過程中插入另一件有關事件的敘述,補續是行為中用三兩句話或一小段話對前面的人或事作簡單補充交代。補續和插敘的區別在于補續可以用在篇中或篇末,插敘只能用在篇中,不能用在篇末。
說“插敘”又名“追敘”、“補敘”(見該書19頁),又說“補敘”即“插敘”(見該書16頁)。顯而易見,“插敘”與“補敘”被當成了同一回事。其實,二者有著明顯的區別,是不應混為一談的。
插敘,是在敘述重要事件的過程中插進另一件有關事件的敘述。插敘時,暫時中斷原來敘述的線索,插敘完畢,仍要按原線索繼續敘述主要事件。因此,對全文來說,插敘的內容只是與中心事件有關的一個片斷,并非中心事件的組成部分,是文章的枝葉,而非主干。
有的插敘是為了充實內容,刻畫人物,用的是回憶往事、追述過去的方法。如魯迅先生的《故鄉》,當母親和“我”提到閏土時,作者寫道:“這時候,我的腦子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接著便插敘了一段30年前“我”與少年閏土交往的故事,刻畫了少年閏土天真活潑、機智勇敢的形象,這與眼前所見的閏土形成鮮明的對比。
有的插敘交代事物的來歷或人物的身世、性格。如《紅軍鞋》,在寫到紅軍為翻越大雪山準備鞋子的時候,插敘了“紅軍鞋”的來歷和“紅軍鞋”在以往戰斗中發揮的作用。再如夏衍的《包身工》,在寫包身工燒飯時插敘了“蘆柴棒”名字的由來:
“蘆柴棒”著急地要將大鍋里的稀飯燒滾,但是倒冒出來的青煙引起了她一陣猛烈的咳嗽,她十五六歲,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腳瘦得像蘆柴棒一樣,于是大家就拿“蘆柴棒”當了她的名字。
有的插敘對所提及的事情或情況作某些解釋,表明今昔情況的變化。如《孔乙己》中寫酒價的上漲:
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晚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每碗要漲到十文——靠柜外站著,熱熱地喝了休息。
插敘是為了適應內容的需要,插敘的分量不能超過中心事件,不可喧賓奪主。運用插敘,有助于展開主要事件,豐富文章內容,刻畫人物形象,使敘述曲折有致,結構富于變化。
補敘,也叫追敘,是行文中用三兩句話或一小段話對前邊說的人或事作一些簡單的補充交代。補敘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機組成部分,文章的關鍵之處。沒有補敘,故事情節上就會出現漏洞,令人不解。如《水滸傳》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綱》一節,敘述在黃泥崗松林內七個販棗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綱。看到這里,讀者自然生疑:同一桶酒,販棗客商喝得,為什么楊志等人就喝不得?這時,作者不慌不忙地交代了吳用、晁蓋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紹了使用障眼法、當面吃酒以瓢下藥的經過。這樣,通過補敘使得事件真相大白。由此可見,補敘實際上是在敘述時,故意“藏”去若干片斷,到后面適當的地方再把這些片斷“亮”出來,使讀者恍然大悟。通過這一“藏”一“亮”,造成敘事的波瀾。
補敘有放在文末的,如《小英雄雨來》就是在結尾時交代雨來沒有死的原因的。也有在文章中間補敘的,如《第二次考試》,蘇林教授深入弄堂調查,通過孩子之口介紹了陳伊玲救災的經過:
兩三天前,這里因為臺風造成電線走火,燒毀了不少房子。陳伊玲協助里弄干部安置災民,忙得整夜沒睡,影響了嗓子。第二天剛好是復試的日子,她說了聲“糟糕!”還是去參加考試了。
運用補敘,有助于更好地表達主題,使文章結構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綜上所述,插敘與補敘的根本區別在于:插敘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關情況,去掉它并不影響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補敘補入的則是基本事件發展之中的有機環節,去掉它會影響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此外,補敘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敘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國內統考碩士和中外合作辦
時間:2023-09-14 20:0:32中外合作辦學碩士有用嗎
時間:2023-09-19 12:0:16中外合作辦學碩士國家認可
時間:2023-09-14 04:0:17想當醫生需要什么學歷 學
時間:2023-09-20 04: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