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現有2個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1個國家2011協同創新中心(牽頭單位);1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級國際合作聯合研究中心,1個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3個國家級公共服務平臺,1個國家大學科技園,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江蘇省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建設點,4個江蘇高校協同創新中心,18個省部級哲社重點研究基地,30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1個省部級公共服務平臺,4個省部級工程中心。
目前,全校教職工5180人,具有副高職稱及以上人員2487人,其中諾貝爾獎獲得者1人,中國科學院及工程院院士7人,發達國家院士3人;“”入選者15人、“青年”入選者46人,“”特聘教授7人、“”青年學者3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3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32人,“”杰出人才1人、“”科技創新領軍人才7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國務院學位評定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6人,一支力量比較雄厚、結構比較合理的師資隊伍已初步形成。
蘇州大學將人才培養作為學校的中心工作,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培養具備責任感、創新性、應用性和國際性的卓越型人才為定位,以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為指導,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夯實專業基礎、培養創新創業能力為重點,積極深化人才培養系統化改革,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學校納米科學技術學院被列為全國首批17所國家試點學院之一,成為高等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特區;學校設立了2個書院,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其中敬文書院定位于專業教育之外的“第二課堂”,唐文治書院在“第一課堂”開展博雅教育。近年來,學校學生每年獲得國家級獎項200余人次。2013年我校成功舉辦第十三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系列科技學術競賽,并以團體總分全國第二的成績再捧優勝杯;在2015年第十四屆“挑戰杯”中,1個項目獲一等獎、2個項目獲二等獎,再次蟬聯優勝杯。在近四屆奧運會上,陳艷青、吳靜鈺、孫楊和周春秀四位同學共獲得了“五金一銀一銅”的佳績,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先生特別致信表示感謝。
學校實施“頂天立地”科技創新戰略,科研創新工作取得累累碩果。2017年,人文社科領域獲得國家級項目30項,其中重點項目3項;自然科學領域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60項,立項數位列全國高校第17位,蟬聯地方高校第1位,連續六年穩居全國高校20強;2017年,人文社科領域,4項成果獲得江蘇優秀理論成果獎,1項成果獲得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獎優秀獎,8項成果獲得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獎,其中一等獎1項。自然科學領域,1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7項成果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其中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10項成果獲江蘇省科學技術獎,其中一等獎4項。三大檢索收錄論文4085篇,其中SCIE收錄論文2485篇,位列全國高校第23位,其中“中國卓越國際科技論文”1234篇,位列全國高校第20位; 2017年我校共申報知識產權1336件(其中國際專利申請80件,授權8件),授權知識產權1033件。2017年Nature Index 及lens平臺數據顯示,在全球具有創新力的科研機構和高校中,蘇州大學排名大陸高校首位。
學校按照“以國際知名帶動國內一流”的發展思路,全面深入推進教育國際化進程。學校先后與30多個國家、地區的180余所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了校際交流關系。學校每年招收來自60余個國家或地區的留學生3000多人次。2007年起學校與美國波特蘭州立大學合作建立波特蘭州立大學孔子學院。2010年,入選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計劃”,援建尼日利亞拉各斯大學。2011年,在老撾成功創辦中國第一家境外高校——“老撾蘇州大學”,該校現已成為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上的重要驛站和文化名片。
蘇州大學現有天賜莊校區、獨墅湖校區、陽澄湖校區三大校區,占地面積3739畝,建筑面積166余萬平方米;學校圖書資料豐富,藏書近400萬冊,中外文期刊40余萬冊,中外文電子書刊110余萬冊,中外文數據庫82個。學校主辦有《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教育科學版和法學版三本學報及《代數集刊》、《現代絲綢科學與技術》、《中國血液流變學》和《語言與符號學研究》等專業學術期刊。其中,《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作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被評為全國高校三十佳社科學術期刊,2016年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29篇,在全國1150種高等院校學報轉載量排名中名列第7位,在全國綜合性學術期刊中名列第34位。
面向“十三五”,全體蘇大人正以昂揚的姿態、開放的胸襟、全球的視野,順天時、乘地利、求人和,堅持人才強校、質量強校、文化強校,依托長三角地區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優越的人文、地域條件,努力將學校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成為區域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高水平科學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發、高層次決策咨詢的重要基地。
常州大學轉專業政策規定及
時間:2024-07-12 10:0:24南京藝術學院轉專業政策規
時間:2024-07-12 10:0:57江蘇師范大學轉專業政策規
時間:2024-07-12 10:0:41西交利物浦大學轉專業政策
時間:2024-07-12 1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