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有信息科學與工程、機電與自動化、城市建設、外國語、經濟管理、新聞與法學、藝術設計等七個院,及基礎科學部、思想政治理論課部等。41個本科專業分布于信息、機電、土木、經管、文法、藝術等六類學科中。建有數控、光信息、通信、網絡、新聞傳播和模擬法庭等68個基礎及專業實驗室。2008年9月,首設中國大陸臺資企業人才培養基地。圖書館中文紙本圖書133萬冊,電子圖書475萬冊。
武昌首義學院以傳承和弘揚“敢為天下先”的首義精神為已任,秉承“修德 求真 樂群 創新”的校訓,遵循“以人為本,關愛師生,保證質量,大膽創新”的辦學理念,以“核心價值觀與專業核心能力有機統一”為目標,堅持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科學定位,凝煉出“注重養成教育,堅持因材施教,強化實踐創新”的辦學特色。通過國際合作辦學、校企高效聯動、產教深度融合的育人路徑,著力培養人格完善心智健全、擁有過硬專業核心能力、適應國家產業發展需要、敢于善于實踐創新的適用型人才。
學校坐落于武昌南湖,F占地面積1000余畝,建筑總面積59萬平米。現代教學與生活設施體系完善。校園林秀花香、環境幽雅。在校生規模1.3萬余人。教職工近千人,其中專任教師709人。具有高級以上職稱教師298人,具有碩士以上學位教師570人。
設有信息科學與工程、機電與自動化、城市建設、外國語、經濟管理、新聞與法學、藝術設計等七個院,及基礎科學部、思想政治理論課部等。41個本科專業分布于信息、機電、土木、經管、文法、藝術等六類學科中。建有數控、光信息、通信、網絡、新聞傳播和模擬法庭等68個基礎及專業實驗室。2008年9月,首設中國大陸臺資企業人才培養基地。圖書館中文紙本圖書133萬冊,電子圖書475萬冊。
20世紀初葉,國共兩黨創辦黃埔軍校武漢分校于此。1927年春,國民革命浪潮由珠江流域席卷至長江流域,伴隨國民政府遷都武漢,該校正式更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時稱“第二黃埔”。惲代英、李達、項英、李富春、陳毅、徐向前、鄧演達、張治中、郭沫若、沈雁冰(茅盾)等均在此弘文勵教。作為培育近代國民革命先鋒的“中國將帥搖籃”,該校盛世雄風曾開辦黃埔第六期至第八期。同時,首開先河招募中國第一代女兵、第一批女軍校學員共計213人。眾多青衿許國的英才俊彥,如羅瑞卿、許光達、陳伯鈞、程子華、鄧萍、劉型、趙一曼、危拱之、胡筠(女,湖南平江起義領導人)、游曦(廣州起義唯一女兵班長)、張瑞華(聶榮臻元帥夫人)、周月華、黃杰(徐向前元帥夫人)、宋倚云(楊虎城秘書)、陳寶倉、臧克家、謝冰瑩(左聯作家女杰)等均在此風云際會,成為閃耀中華民族世紀星河的杰出人才。這片叱咤風云的古老土地,將繼續延續不滅的傳說,勾勒出現代大學文化的符號與坐標。
2000年8月,經國家教育部批準,華中科技大學軍威學院正式成立為全日制本科層次普通高校,由華中科技大學和武漢軍威教育投資集團合作興辦。
2001年3月,正式更名為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
2015年5月,經教育部批準,正式轉設為獨立設置民辦普通高校,更名為武昌首義學院,并在湖北省內二本招生。校名揭牌儀式于6月7日舉行。
2015年6月,學校率先開辦創新創業教育學院,開全國高等教育創業教育之先河。[3]
2012年通過學士學位授予權評估,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2015年3月,獲批“應用技術型普通高校轉型”試點高校。
2016年12月,晉身教育部“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產教融合促進計劃試點院校。
學校設有9個院系3部和實驗中心、培訓中心等教學機構,覆蓋理、工、文、管理、藝術等學科,共39個本科、8個?茖I。在校學生13000余人。學校有教職工千余人,其中專任教師777人。具有高級以上職稱教師300余人,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教師近500人,F設有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機電與自動化學院、城市建設學院、外語系、經濟管理學院、新聞與法學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健康管理學院、創新創業教育學院等9個院系,以及基礎科學部、電工電子教學基地和思想政治理論課部,建有數控、光信息、通信、網絡、新聞傳播和模擬法庭等46個基礎及專業實驗室。
江漢大學轉專業政策規定及
時間:2024-07-12 11:0:20江漢大學本科招生網登錄入
時間:2024-07-12 09:0:40中南民族大學轉專業政策規
時間:2024-07-11 10:0:34三峽大學轉專業政策規定及
時間:2024-07-11 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