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的形勢、目標和主要工作
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調整年,也是“十二五”和“十三五”規劃的銜接年。一方面,我們面臨更多困難。全球經濟復蘇疲弱態勢難以明顯改變。我國經濟呈現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階段性特征,經濟下行壓力會更大。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市區位優勢仍然不明顯,靠投資拉動的壓力增大,有效需求不足、資金土地要素偏緊、一系列關乎民生的路電水等基礎設施任務重和體制機制老大難矛盾多的問題,都將對我市加快發展產生直接影響。另一方面,我們更面臨難得歷史機遇。國家大力實施“三個支撐帶”戰略,我省“一帶一部”區位優勢更加凸顯,正在努力培育新的增長點、增長極、增長帶。新常態帶來的新機遇,將為我市帶來更多投資機會、更多項目布局、更大市場空間。我市已實現縣縣通高速、進入高鐵、武岡機場明年正式通航,完全具備融入長三角、珠三角、成渝經濟區、大西南地區的時空條件,將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和項目流。省委、省政府作出在邵陽建設湘商產業園的重大決策,為我們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隨著懷邵衡鐵路、武靖高速、水利建設和棚戶區改造五年行動計劃等重大工程快速推進,既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也將不斷提升民生的質量和水平。我們只要保持定力、精準發力,超前認識新常態,提前適應新常態,善于在新常態中捕捉新機遇,就能破除路徑依賴、思維定勢和工作慣性,就能在新常態下把握新一輪發展改革的主動權。
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以及中央、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八個建成”為總攬,始終堅持穩中快進總基調,緊緊抓住湘商產業園建設重大機遇,著力加快發展,壯大經濟實力;著力深化改革,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市場活力;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累積人民福祉;著力推動綠色發展,提高生態文明水平;著力安全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生命的安全度,努力實現新常態下更有速度、更有質量、更有安全的發展。
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以上,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12%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財政收入增長12%以上,利用外資增長20%以上,利用內資增長25%,進出口總額增長25%,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10%、12%,城鎮化率達到41%,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8‰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
圍繞上述指導思想和目標要求,市政府將始終堅持“五個不動搖”,即加快發展不動搖、突出項目建設不動搖、做大做強工業不動搖、深化改革不動搖、優化發展環境不動搖。以前瞻思維和務實態度,科學編制“十三五”規劃,爭取更多政策和項目上升到省級和國家級層面。全年實施重點項目318個,總投資3600億元,年度投資600億元,其中產業項目投資占投資總量的比重不低于40%,工業項目投資占產業項目投資總量的比重不低于60%。
主要抓好十個方面的工作:
1、把加快湘商產業園建設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
全力以赴推進湘商產業園建設。用好用活十大優惠政策,大膽先行先試,筑好巢引好鳳。科學確定園區面積和產業定位,加快擴區調規進程。重點推進標準化廠房建設。進一步完善招商引資的考核機制,大力招商入園,高水平承辦好第七屆湘商大會。繼續實施工業園區經濟倍增工程。強力推進邵陽經開區(含寶工區)申報國家級經開區。
繼續實施“四百工程”。引進、開工、投產、新增規模企業均在100家以上。更加注重質量,投資過億元項目占開工、投產、引進項目總量的30%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占入規企業的30%以上。完善部門單位聯點幫扶企業機制,力爭已有規模企業少停產或不停產。
推動傳統產業和新型產業創新驅動發展。實施提升傳統產業和培育新興產業雙輪創新驅動。支持機械、輕工、食品、建材等傳統優勢產業改造升級和兼并重組,加快創新發展,四大產業總產值過千億元。促進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健康發展,積極培育移動互聯網、智能制造等新產業、新業態。發揮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投入科技研發,切實提高科研經費占GDP比重,全社會科技投入增長20%以上。新增一批院士專家工作站和省市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現專利申請1500件以上、授權800件以上。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新增高新技術企業6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580億元以上。
2、高度重視三農工作,促進農業持續增長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推進三個“百千萬”工程,實施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百萬畝特色產業發展、農村環境衛生整治等五年行動計劃。確保糧食種植910萬畝、總產340萬噸。完善農業標準化體系,加快農業產業化。支持建設一批畜禽生產規模化、標準化健康養殖示范場。以糧油“百億產業”工程為抓手,扶持茶油產業發展壯大,大力推進糧油深加工和副產品循環利用。啟動小江湖糧庫異地擴建工程和糧油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
不斷改善農業生產和服務條件。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9%以上。繼續實施婁邵盆地和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建成高標準基本農田21萬畝。做好土地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綜合服務社,打造“網上供銷社”。推進氣象為農服務示范點、農村防雷示范工程、水文站建設,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和水平。組建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突出重點抓好新農村建設。堅持規劃先行,做好村莊布局規劃編制工作。建好省級12個為民辦實事新農村示范村和市級第四輪22個新農村重點示范村。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減少集體經濟空白村500個。逐步增加鄉鎮(街道)、村(社區)的運轉經費,建立工作經費正常增長機制。繼續推進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加強農村面源污染防治,開展畜禽養殖污染專項整治,建成市級標準衛生村1000個。建好戶用沼氣池2400戶、養殖小區和聯戶沼氣工程365處、大中型沼氣工程9處。
3、增強第三產業活力,形成新的更多消費熱點
加快發展商貿流通業。加快建設以湘西南國際商貿物流城為代表的現代商貿物流園區。推進縣鄉流通再造工程,完善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加快步步高、友誼阿波羅、紅星美凱龍等大型購物商場建設。鼓勵各類市場主體開展網絡商品交易活動,支持與網絡交易配套的郵政、快遞、支付、倉儲等行業發展,新增網絡市場主體1萬戶。新增限額以上企業100家以上。完善重點商標品牌梯次培育制度。推進外資、外貿、外經聯動和內外貿融合發展。加快建設海關和檢驗檢疫業務中心。
推進旅游產業快速發展。重點抓好崀山、南山、黃桑、云山、花瑤、溪、白水洞、蔡鍔故居、紫薇博覽園、湘商文化旅游產業園10大景區的規劃和建設。加快崀山創5A景區步伐。按照“深耕省內、炒熱武廣、進軍滬昆、打通港澳臺、觸及韓日”的思路,加強旅游產品營銷,吸引更多游客來邵旅游,接待游客2700萬人次以上,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80億元以上。
積極推進金融業發展。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幫助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和發行企業債券。積極引進金融機構到我市設立分支機構,新增商業銀行2家以上。完成邵陽農商銀行組建工作,新開業2家縣級農商銀行,新建村鎮銀行2家。支持成立融資性擔保公司,完善融資擔保體系。扶持小額貸款公司發展。抓好銀企合作。存貸比達到44%以上。
4、積極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
推動東部城鎮群和西部生態圈建設。加快建設學院路二期,確保邵塘一級公路、邵坪高速L2連接線竣工通車。啟動東部城鎮群快速環線前期工作。高起點編制西部生態圈規劃,高標準推進旅游快速通道和旅游項目建設。
加快中心城區擴容步伐,穩步實施提質工程。按照省域次中心城市、湘西及湘西南中心城市和“雙百”規模山水園林城市定位,完善市區綜合交通規劃,抓好供水、燃氣、環衛設施等專項規劃的修改或編制工作。按照加快擴容、量力提質的工作總思路,突出路網拓城,啟動三環快速路前期工作。開工建設白馬大道、蔡鍔大道。拉通邵水東路和邵水西路南延伸段、桂花橋、雪峰橋北段道路以及魏源西路。逐步完善寶慶新城、桃花新城、江北新城和寶工區路網。加快整體推進“最美十條街”速度。改造東大路、邵石北路、三眼井路、雙清路,加快電機路東段、資江一橋南匝道、建設北路隧道、新華南路隧道等瓶頸路暢通工程建設。抓緊雪峰、桂花“二橋”與東塔公園、北塔公園、西苑公園、龍山公園、蔡鍔紀念園“五園”建設。建成1213人防工程(愛蓮廣場),啟動人防疏散基地建設。深化公交優先,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擔率。進一步規范出租車行業管理。抓好城區供水管網新造項目和白馬加壓站建設,改造水質檢測中心。完成洋溪橋污水處理廠擴改,建成市污泥集中處置中心。啟動垃圾焚燒發電和餐廚垃圾處理項目。開工建設城區次高壓儲氣環網項目,推進燃氣管網配套工程和汽車加氣站建設。
提高城市建設要素保障能力。全面完成中心城區和各縣城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挖掘存量建設用地潛力,盡力保障新增建設用地。完善征地拆遷安置改革細則,落實失地農民保障政策。推進市城投管理體制改革和理順北塔城投體制,規范投融資行為。繼續保持控違拆違高壓態勢,力爭違法建設零增長,拆除存量違法建筑30萬平方米以上。
全力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在通過省暗訪評估基礎上,完成農貿市場、公廁、垃圾中轉站等基礎設施建設。強力推進空中纜線、城市“牛皮癬”、戶外廣告、違規飼養家禽家畜、市政道路、渣土“六大專項整治”。建成數字化城管系統,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整治背街小巷、城中村和城鄉結合部的環境衛生。進一步健全市容環境衛生常態管理機制,確保通過國家暗訪及技術評估。將創建工作延伸至縣城,促使各縣城功能和品位有一個大的改觀。
5、推動交通、水利、能源、通訊“四網”升級,夯實發展基礎
加快構建立體交通體系。研究編制十三五交通建設規劃,夯實區域性交通樞紐地位。確保婁邵鐵路、邵坪和安邵高速公路竣工通車。加快懷邵衡鐵路、武靖高速公路建設。爭取邵永鐵路擴改、新白高速公路開工。推進呼北高速新化至武岡、城步至龍勝高速前期工作。把干線公路和農村通暢公路建設擺在更重要的位置,改造干線公路3條、86公里,續建10條、307公里,開工8條、158公里。建成農村公路303公里。加快武岡機場建設,推進邵東軍民合用機場前期工作。加快邵陽港、資江干流航道整治。建成邵陽高鐵北站綜合客運樞紐,啟動邵陽南站綜合客運樞紐、邵東汽車東站、新寧汽車北站、城步汽車南站建設。
深入推進水利建設五年行動計劃。完成103座小型病險水庫、3座大型病險水閘的除險加固,做好7座大中型病險水庫和18座大中型水閘前期工作。加快東風水庫建設,爭取向陽壩水庫、柳山水庫立項。繼續強力推進崀山水庫、木瓜山水庫前期工作。抓好“十二五”中小河流治理掃尾工作。加快“五小”水利工程建設,暢通“最后一公里”。加快市城區、縣城、沿河鄉鎮城市防洪堤建設和邵水河、紅旗河治理。徹底解決白云水庫移民遺留問題。用超常規手段解決農民飲水不安全問題。
積極發展新能源。建成龍山、蒸鄉、寨子背、大云山、牛排山等風電場,開工建設金紫山、寶鼎山、十里坪坦等風電場。推進寶工區、大祥、洞口、武岡光伏發電。加快2個220千伏、13個110千伏、9個35千伏、934個1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設。堅決完成自供區的未改村農網改造任務。實施“氣化邵陽”,啟動市區—邵東、市區—邵陽縣2條天然氣輸氣管網建設。
進一步完善通訊設施。新建4G基站2000個,實現全市行政村4G信號全覆蓋。實施“寬帶邵陽”,加快城鄉有線和無線寬帶建設。清查鐵塔、基站機房等存量通信設備的底數,并做好移交工作。
6、全面深化改革,使改革紅利轉化為加快發展的效益
深化行政事業機構改革。完成市縣政府機構改革和事業單位改革。抓緊食藥機構職能整合、人財物劃轉等按時到位。推進公路管理體制改革,將人財物整體下放。落實好省直管縣改革試點。穩步推進有條件的鄉鎮村區劃合并調整。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做好改制企業各類社保接續、社區移交、水電分離改造等工作,年內基本解決市縣屬國有企業歷史遺留問題。全面清理、歸集經營性國有資產,基本完成政府出資企業股份制改造。完善國有控股企業監事制度。推進預算編制改革,構建全口徑的財政預算體系。完善政府性債務規模、類別“雙控”和風險預警機制,有效防范和化解債務風險。穩步推進“營改增”試點范圍和資源稅改革。大膽試行政府購買服務,鼓勵社會資本以特許經營、租賃經營、股權投資等方式參與重點領域建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先照后證”。深化國有林場改革。
深化社會體制改革。健全市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加快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深化國有文藝院團運行機制改革。探索文化藝術中心管理的新模式、新機制。推進醫療體制改革,綜合改革縣級公立醫院。推進機關事業單位與城鎮職工統一的養老保險和工資制度改革。穩妥實施公車改革。
會計專業本人工作志愿怎么
時間:2024-02-09 09:0:30最新事業單位工作人
時間:2023-09-19 00:0:34黨員個人相互批評意
時間:2023-09-21 11:0:03最新總工會換屆工作
時間:2023-09-18 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