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漲退休人員養老金,是國家15年來堅持的一貫原則,具有社會進步的慣性。社會在進步和發展,退休人員也要共享社會進步的成果,所以企業退休漲工資是肯定的。實際上每年的調整都是國家統一下發通知,各省市按照國家要求制定實施方案,報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批準后實施。根據2018年調整基本養老金的國家通知,養老金的總體調整水平,是按照2017年各省市人均基本養老金的5%確定。那么小編預測的調整基本養老金的增長比例也應該在5%左右。那么西藏企業退休漲工資漲多少錢呢?本文小編整理了關于西藏企業退休人員工資調整的相關信息,僅供參考!
各省漲工資方案 | 內蒙 | 西藏 | 甘肅 |
青海 | 黑龍江 | 新疆 | 云南 |
廣西 | 山西 | 吉林 | 寧夏 |
海南 | 江西 | 遼寧 | 重慶 |
福建 | 湖南 | 陜西 | 河南 |
貴州 | 河北 | 天津 | 四川 |
湖北 | 浙江 | 江蘇 | 山東 |
廣東 | 上海 | 北京 | 安徽 |
由于西藏企業退休漲工資方案官方未公布,小編暫先整理出2018年西藏企業退休工資調整方案的信息。2018年西藏企業退休工資調整方案如下:
西藏將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安排資金167億元,在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等方面,實施“民生十件實事”,繼續推進社會事業發展和改善民生。
一、推進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
按照“政府引導、多元主體、群眾參與、精準扶貧”的原則,改革創新扶貧方式和投入機制,把扶貧放在財政保障更加突出的位置,整合安排資金770979萬元,推動全區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
二、提高養老保險待遇指標
完善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待遇政策,按7%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從月人均3652元提高到3908元。將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待遇從月人均140元提高到150元。
三、完善特困群體生活救助制度
將西藏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從每人每月590元提高到640元;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每人每年2350元提高到2550元。按10%提高貧困殘疾人生活補貼標準。按10%提高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安排資金2000萬元,實施經濟困難高齡、失能等老年人補貼制度,推動基本養老服務均等化。
四、提高基層干部待遇和生活補助標準
在現行標準基礎上,按二類區100元/月、三類區200元/月、四類區300元/月的標準,提高鄉(鎮)教師和醫護人員生活補助標準;按二類區 50元/月、三類區100元/月、四類區200元/月的標準。安排資金19597萬元,按月人均1500元的標準,繼續為寺廟管委會人員發放特殊崗位補貼。將村支書記和主任、其他村干部的基礎報酬及業績考核獎勵標準從年人均15606元、7812元分別提高至20808元、10416元,邊境村書記和主任、其他村干部基本報酬及業績考核獎勵標準從年人均16687元、8535元分別提高至22608元、11564元。將村醫、獸醫待遇標準從每人每月 900月提高到1000元。將“三老”人員(老黨員、老干部、老勞模)生活補貼在現行標準的基礎上,月人均增加40月。將農村五保戶供養標準從年人均 4400元提高至4740元。
五、繼續實施“普惠性”邊民補助政策
按一線鄉(鎮)邊民每人每年1700元、二線鄉(鎮)邊民每人每年1500元的標準。
六、促進教育事業優先發展
從2017年秋季新學期開始,將教育“三包”經費標準從年生均3000元提高至3240元。安排資金30527萬元,按每生每天4元,全年 200天的標準,繼續實施義務教育階段農牧民子女營養改善計劃。安排資金10000萬元,繼續實施高寒高海拔中小學“四有”工程(有暖廊、有水井、有澡堂、有菜窖)。
七、促進醫療衛生事業發展
將農牧區醫療制度財政補助標準從年人均420元提高到435元。將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從年人均380元提高到420元。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人均經費財政補助標準從年人均50元提高到55元。安排資金6384萬元,對農牧區孕產婦住院分娩進行補助和獎勵,并在待產期間發放生活補助。安排資金1757萬元,在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項目工作的基礎上,繼續開展孕前、孕期健康干預。
八、推進文化事業發展
安排資金16820萬元,對鄉(鎮)基層服務點和村級數字文化服務點進行改造,用5年時間,實現基層文化服務點全覆蓋。依托衛星網絡,通過衛星數字發行平臺建設西藏衛星數字書屋試點,從2017年開始推廣,2020年實現全覆蓋,一次性投入購置經費759萬元(每臺設備1700元),后續每年服務費328萬元。安排資金7920萬元,按照每個縣城數字影院120萬元標準,全面建設縣城數字影院。
九、繼續實施農牧民科技特派員制度
安排資金6556萬元,繼續實施農牧民科技特派員生活補助政策,擴大覆蓋范圍,力爭實現全區建制村農牧科技特派員全覆蓋。
十、金融惠民工程
安排資金5000萬元,出臺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政策和涉農貸款保證保險制度,推動創業就業,著力解決農村新型經營主體融資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