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著力建設平安吉林。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構建安全發展長效機制,全面鞏固和提升安全保障水平,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建立健全“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強化企業主體責任、黨委政府屬地管理責任、行業安全監管責任,完善安全風險分析與防范機制,確保安全管理全覆蓋,堅決消除安全隱患,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建立健全食品藥品安全保障體系,推進食品藥品安全放心工程,完善配套法規,加強檢驗檢測能力和監控系統建設,建立可追溯監管體系,推進形成企業自律、多元監管、法治保障的食品藥品安全共治格局。進一步提升公共安全監測預警、基礎保障和應急處理能力,加快建設社會治安立體防控體系,嚴密防范和嚴厲打擊敵對勢力、恐怖活動和違法犯罪,有效排查化解社會矛盾糾紛,深入開展全民安全教育,加強消防等公共設施建設,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各類風險。
52、推動軍民融合發展。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加強全民國防教育和后備力量建設,依法保護軍事設施,做好擁軍優屬、擁政愛民工作,促進軍政軍民團結。完善軍民融合發展和國防動員建設的組織管理體系、工作運行體系、政策制度體系,有效整合軍地資源,對接部隊軍事需求,構建軍民融合發展示范區,促進軍民兩用航空、光電信息等產業加快發展。加快推進公路、鐵路、航空、信息、人防等基礎設施軍民合建共用,推動軍地人才資源共育共享,形成軍民一體、良性互動、合力抓建的良好局面。
十一、全力保障改善民生,實現發展成果共享
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注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實現全省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53、打贏脫貧攻堅戰。按照全面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的總體要求,實施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確保完成脫貧任務。突出扶持對象、項目安排、資金使用、措施到戶、因村派人、脫貧成效“六個精準”環節,堅持因人施策,對有勞動能力的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增加其收入,對生活在不適宜居住區域的實行扶貧搬遷,對因病致貧的提高醫療救助標準,對無法通過勞動脫貧的實行兜底性保障政策,對其他原因致貧的實施一事一議予以解決。加強國家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和我省其他重點貧困地區村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實施教育扶貧、醫療扶貧、科技扶貧,阻斷貧困代際相傳,破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加強對革命老區、邊境地區、民族地區及“三留守”、殘障等特殊扶貧對象的扶助和關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幅增加扶貧專項資金。建立脫貧工作責任制,強化扶貧工作機制,整合扶貧力量,完善社會扶貧制度安排和激勵機制,集聚全社會扶貧力量。
54、扎實做好就業工作。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方針,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努力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做好重點人群就業工作,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和創業引領計劃,加強對困難人員的就業援助,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扶持退役軍人就業。完善人力資源市場,健全就業服務體系。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提高技術工人待遇。建立和諧勞動關系,消除就業性別歧視,切實維護好勞動者合法權益。
55、持續增加居民收入。健全完善職工工資決定機制、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推進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完善最低工資增長機制,完善市場評價要素貢獻并按貢獻分配的機制,完善適應機關事業單位特點的工資制度。建立全面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長效機制。鼓勵支持居民依法開展投資經營活動,提高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比重。
56、進一步增強社會保障能力。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全面建成覆蓋全體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健全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充實養老保險資金池,實現養老保險關系跨地區轉移接續,建立和完善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制度。進一步完善“全民醫保”制度體系,整合新農合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深入推進保障性住房、暖房子工程建設和棚戶區改造。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和救助制度,支持殘疾人事業發展,筑牢基本民生底線,確保群眾基本生活。應對人口老齡化,推進醫養融合,加快建設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支持慈善事業發展,廣泛動員社會力量開展社會救濟和社會互助、志愿服務活動。
57、加快建設文化強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發揮好政策導向作用,提升文藝作品、文化產品影響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加快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作生產一批傳播當代價值觀念、體現吉林地域文化特色的優秀作品,推出一批文藝精品。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少數民族文化建設。推進全民閱讀工程。做大做強文化產業,發展壯大長影集團、吉林出版集團、吉視傳媒等一批骨干文化企業,推動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旅游、科技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培育特色文化,加強長白山文化建設,發掘歷史文獻資料,提升白山松水生態文化、黑土地農業文化和歷史文化內涵,形成一批具有吉林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動吉林文化走出去。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建設新型主流媒體和媒體集團。牢牢把握正確導向,掌握網上輿論引導主動權。
58、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作為重點任務貫徹到國民教育全過程,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和接班人。擴大學前教育資源,鼓勵普惠性幼兒園發展,基本滿足學前三年教育需求。嚴格學校布局規劃,2018年全面消除薄弱學校,2020年實現辦學標準化。在更高水平上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普及高中階段教育,辦好普通高中,實現多樣化發展。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促進產教結合、校企合作,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優化高校學科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推進大學城和大學園區建設,改善辦學基本條件,實行分類管理,推進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保持民族教育領先水平,加強特殊教育,暢通繼續教育渠道,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發展。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完善教育投入機制,鼓勵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傾斜,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推進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落實并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確保公平公正。強化教育督導。
59、深入推進衛生計生事業發展。推進健康吉林建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行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推進醫藥分開,實行分級診療,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和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全面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堅持公益屬性,破除逐利機制,建立符合醫療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優化醫療衛生機構布局,健全上下聯動、銜接互補的醫療服務體系,完善基層醫療服務模式,發展遠程醫療。鼓勵社會資本舉辦各類醫療機構。促進中醫藥、民族醫藥發展,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健全藥品供應保障機制,理順藥品價格。加強傳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綜合防治和職業病危害防治,降低大病慢性病醫療費用,加強心理健康服務。加強醫療質量監管,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婦幼保健水平,實現優生優育,提升人口質量,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60、積極發展體育事業。夯實體育發展社會基礎,完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積極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提高國民身體素質。發揮資源優勢,建設冰雪體育強省,提升競技體育水平。發展體育產業,建設體育產業發展示范園區,促進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理順管理體制,創新管理模式,改善足球發展環境,推進足球事業改革發展。
十二、全面加強黨的領導,為實現“十三五”規劃提供堅強保證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全省各級黨委必須深化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提高領導經濟社會發
領導干部任職考察材
時間:2023-09-20 03:0:53領導干部的考察材料(
時間:2023-09-20 00:0:41干部考察材料不足之處怎么寫
時間:2023-09-13 06:0:11干部考察材料主要特點怎么寫
時間:2023-09-14 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