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真的來了!這里有幾點重要信息,我們必須提前知道!
對即將升入高中或已經進入高中的同學來說,一個首要的問題就是,我會參加新高考嗎?
由于采用的是各地根據自身條件逐步參與施行的方式,所以不同地區的同學參與新高考的時間有所不同,具體可以參見上表。
3+【6選3】是怎么回事?
在新高考改革中,打破文理分科的“3+【6選3】”模式格外吸引眼球。那么什么是“3+【6選3】”呢?
“3”代表語文、數學、外語3門高考核心科目,而“6選3”則是由學生從6門可選科目中選擇的3門科目。
相較于以往“3+X”的考試形式,“3+【6選3】”形式打破了文理科的壁壘,可以說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從“享用”文綜、理綜“套餐”,到3科自主搭配“自助餐”的轉變這樣的改革,具體帶來了如下的變化:
一是在錄取模式上
由原來“依據高考統考科目成績”改為“兩依據、一參考”,即依據3門統考科目和3門選考科目成績,再參考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包括學生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等5個方面)。
二是在考試科目上
取消文理分科,由原來的語文、數學、外語、文(理)科綜合科目改為語文、數學、外語3門統考科目和3門選考科目。語數外各科滿分仍為150分。
三是在考試時間上
由原來的6月一次進行所有科目統一考試改為分兩次進行:選考科目在高三第二學期高考前,統考科目仍在6月。
四是在外語考試上
由原來的學生外語科目只能考一次改為學生可以參加兩次考試機會,取最好成績計入高考總成績。
五是在計分方式上
考試總成績由原來的各科成績直接累加改為語文、數學、外語3門統一高考成績加上3門選考科目按等級折算的相應分數。
改革后,考生總成績由語數外3個科目(必考科目)成績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3個科目(選考科目)成績組成。
3個選考科目由考生根據本人興趣特長和擬報考學校及專業要求,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中選擇,成績按等級賦分。根據規定,選考科目實行全省統一命題、統一組織考試、統一評卷、統一公布成績,確保考試成績真實可信。
大學專業該如何選?
由于選考已不分文理科,招生錄取也不再有文理之分,而是分為普通類(分提前錄取和平行錄取)、藝術類、體育類幾個大類。其中,普通類也不再分一、二、三批次,而是根據實際參加考試的人數和考生高考總分,分成三段來填報志愿和錄取。三段比例為實考人數的20%、60%(累計)、90%(累計)。
以浙江省為例,專業平行志愿設一個錄取批次,實行專業平行志愿。考生志愿由“專業+學校”組成,一所學校的一個專業作為一個志愿單位。考生每次可填報不超過80個專業志愿。不再設專業服從調劑志愿。視平行志愿錄取情況決定是否征求志愿。定向招生等有特殊要求的少量學校、專業(類)經同意后可實行提前錄取。
即:以往的平行志愿是以分數優先、尊重志愿為原則;而專業平行志愿則在平行志愿的基礎上考慮到專業優先錄取,所有志愿原則上都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進行選擇,基本不會出現不得不調劑到自己不喜歡的專業情況了。
大學規劃從高一就開始了?
高一上:適應高中生活,探索自身特點
高一下:夯實科目基礎,認知專業大類
高二上:學好各科科目,進行背景提升
高二下:順利完成學考,認知細分專業
高三上:探索自主招生,備戰選考科目
高三下:沖刺高考考試,學習志愿填報
高考改革在9月正式推動后,把人生選擇前置,讓學生從高二、甚至高一就開始考慮畢業后的方向。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這三年時間做好生涯規劃,成為更好的自己,為最終的選擇做好準備,便顯得比以往更為重要。
新高考既然把原來高三才面臨的選專業問題前置到了高一,那么選科對高中生而言,無疑是一場博弈,是選擇自己擅長的科目還是便于填志愿的科目?究其本質,我們得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興趣所在,了解自己最擅長的是什么。未來要讀什么專業,與選科關系緊密!
選科,請再三思考
“3+(6選3)”的模式,也就是除了語數外三科,學生們還要根據自己的特長、偏好等分別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6門科目中選出3門作為選考科目,于是產生了20種“風格各異”的選考方式。
從2017年第一批新高考試點地區浙江、上海來看,物理因為難度高,被很多學生打進“冷宮”,結果去年高考更容易被重點大學好專業錄取的恰巧是那些選了物理并發揮不錯的考生。
可見,選科與高考填報大學、專業有緊密的聯系,因此,各個學科對應能選哪些專業,我們都應提前做了解,以下再給大家一些參考!
物理學與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航空航天技術、生物技術等有重要作用,想在未來從事上述相關行業,就必須學好物理。
化學已成為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環境科學、能源科學、信息科學等領域的重要基礎。
生物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它是農、林、牧、副、漁、醫藥衛生、環境保護及其他有關應用科學的基礎。
思想政治與教育學、文學經管等方面的專業有很大的關聯!
歷史必修課學習,使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認識歷史發展中全局與局部、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從不同視角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人文素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通過選修課的學習,讓學生更好地發現自己的興趣,從而學會學習、學會獨立、學會生存。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地理學在現代科學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決當代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問題中具有重要作用。
不推薦的學科組合
歷史+政治+地理
不推薦理由:專業選擇嚴重受限
傳統的三門純文科組合。這個組合的最大缺點就是專業選擇嚴重受限!
因為不少高校專業和學院的要求是必須要搭一門理科,所以一門理科都不搭的純文科組合在專業上就受到很大限制。
物理+化學+歷史
不推薦理由:競爭太激烈
物理+化學+歷史是一種偏理科的選擇,是很多學生愿意選的組合,但也是所有20種選擇里難度最大的一種組合。
為什么這3門組合選的人最多?因為物理,化學有中考基礎,初高中學習是一致貫通的;而歷史比之政治更方便記憶和發揮。也正因為如此,很多高中這三門課的師資力量也都是比較強的。
正因為選的人多,無論對于名校生還是對于一般生而言,選這套組合都極有可能因為碰到太多強手而造成翻船的情況。
地理+生物+政治
不推薦理由:大學難以銜接
這個組合其實就是把上面那組反過來,也是原來高考文理綜三門里比較冷門的科目,屬于兩文一理組合。
這個組合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和大學課程很難銜接上,除了一些生物相關類專業外,大學許多理工科專業都需要一定的物理、化學知識,文科類專業都需要一定的歷史知識,因為“文史哲不分家”嘛。
推薦組合:“物理+歷史+其他”
物理和歷史分別是理科和文科里的“強科”,同時“選考物理的考生選報高校專業的范圍最廣”,兼顧新課改“均衡發展”的理念,“物理+歷史+其他”的組合方式無疑是最優選擇。
其中“物理-化學-歷史”和“物理-生物-歷史”又是排名前二的首選組合。
1、物理-化學-歷史
這一類組合從大學招生的限制范圍上看屬于限制第二小的科目。
除了一小部分學校對類似政治學、國際政治等專業有著必選政治科目的要求外(一些學校對這類專業甚至無科目要求)。這個學科組合基本可以選擇大學中的大部分專業。所以選擇這個科目組合的考生在報考專業上,基本上無需過多考慮。更多的應該在可選的專業范圍之內進行仔細甄別。
在選擇大學專業方面,除去深造進入大學進行教學之外,材料化學(高分子材料、納米材料、有機材料)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這類考生普遍具有一下幾個特點:
(1)理科好(尤其是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分類思考能力強;
(2)文科雖然成績不佳,但是背誦課文(語文)往往很流利,語文和英語的作文成績不錯;
(3)由于思維方式偏理科,導致英語考試中,常常讀懂文章內容卻還是做錯題;
(4)物理學科難度高,需要有一定優勢或基礎;
(5)選擇這個組合的學生,學力水平至少達到所在院校的50%以上(高一階段應該是9門一起學)。
2、物理-生物-歷史
這個組合與上一個組合相比,其實差距并不是很大。主要區別在于化學與生物之間的差別。化學由于在高中階段部分知識(例如:酸堿平衡)較為靈活、計算量較大,部分學生轉而選擇“死知識”較多的生物學科。
當然一部分學生也是因為生物“名次”比化學”名次”更好而選擇的生物。(由于高考等級賦分制的存在,選擇名次更好學科無可厚非)。
對于無法選擇出自己喜好科目的學生而言,不妨參考一下上海2017年的科目選擇情況:
選擇這兩科的學生十分相近,考慮到上海地區的特殊情況(地理科目考試高二可參加,所以選擇地理的學生較多)。實際上高三期末參考化學和生物的比例會進一步接近。
570分以上的高分段考生:選擇物理的比例超過85%,選擇化學的比例超過78%,選擇生物的比例則不足32%。
495分以上的次高分段考生:選擇化學科目的比例接近于61%,選擇生物科目的比例也逐步接近60%。這個分數段選擇的科目組合多數是“物化生”,“物生歷”,“物化歷”。
而如果把分數檔降低至400分,選擇生物科目的比例則超過56%,選擇化學科目的比例低于55%。這個分數段的學生選擇的科目組合大多是:化學+生物+地理。換言之,這個分數段的學生多數不會選擇物理。
具體到分值上來說,選擇“物理+生物+地理”組合的學生多數成績介于一本線與二本線之間(天津地區)。換句話說,生物是給化學考分不理想的考生一個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如果說“物化歷”比較適合一本以上的理科生的話,那么“物生歷”就是比較適合一本以下的,而且物理成績較強的學生。
一些考生物理成績優異,但是其他科目成績平平,不甘心自己的物理成績被浪費的考生不妨嘗試選擇“物理+生物+歷史”組合。
改革后,學生要參加所有14門科目的考試,高考兩天只用考語數外三門科目。參加高考的學生,計入高校招生錄取總成績的3個科目,由學生根據報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長自主選擇。考試科目增加了,但相對而言,除了高考兩天固定的語數外科目之外,其他科目都安排到了平時三年進行,基本考試時間在每學期結束,學完即考。
而且教育部門每年組織安排的考試要覆蓋所有科目,滿足不同學生選考的需要,有需要的學生甚至有可能在同一科目有兩次考試以及更換已選考的科目的機會。
改革后,除了語數外3科外,其余科目都沒有分數。高校在錄取時,會根據語數外3科的分數、另外3科的等級和其他科目的合格情況進行綜合評定,決定最后的錄取。
新高考已經在上海、浙江等地進行了實踐,到了2018年很多省市也開始啟動新高考了。大家都知道實行新高考后,就沒有文理科之分了,而是需要學生進行選科,那么,怎么選科比較合理呢?
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國的高校主要是以理工科為主,每年錄取的理科生人數也比文科生多出很多。所以學生在選科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這一點。
實行新高考選科后,很多高校專業也會對學生選擇的科目進行一些限制和要求。簡單的說也就是如果你沒有選擇物理,那么,很多高校要求物理成績的專業,學生就不能選擇。
特別是我國大多數名校都對物理做出來明確的選考要求,所以,想要上名校的學生,物理是一定要考慮的。而化學覆蓋的專業方向也比較廣,像是化學化工方向,醫學方向等,都是很重要的大類就業方向,選科的重要性也僅此與物理。
所以,對于要進行選擇的高一學生而言,一定要對物理和化學有足夠的重視,可以好好利用中考結束的暑假,對高一新學期的內容進行預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