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平:,浙江省根據國務院要求,堅持三個方面:一是育人為本,二是科學選才,三是確保公平。經過三年實踐,最大成就就是初步推進了從育分到育人的轉變。具體而言有四個方面:
一是設計了多元升學通道。這些通道有四類,即傳統的統一考試招生、高職提前招生、高校自主考試招生、“三位一體”綜合評價招生。這四種通道大大豐富了每一名學生的選擇,對于育人公平與高校科學選擇都大有裨益。
二是改變了“一考定終身”制度。在浙江高考綜合改革方案中,外語科目和其他選考科目均有兩次考試機會,考生可選取兩次考試成績中的一次成績作為高考成績。這一做法,增加了考試的組織管理難度,也對高中的教學安排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對學生來說,心理壓力比原先大大減少。通過第三方機構的調查,對于兩次考試機會的設計,教師的滿意度達到了72%,而學生的滿意度更高,達到了87.2%。
三是增加了學生選擇權。浙江的選考科目采取“7選3”模式。這一模式使得考試時間可選、高校選拔的專業可選,再加上升學通道可選,學生選擇權大有改善。傳統的文理分科的選法,在我省2014級的學生中,實際占比都不到22%。
四是推進了“兩依據、一參考”落地。國務院文件中提到了“兩依據、一參考”,也就是說,高校已經在采取多要素量化合成的招錄模式,即綜合統一考試成績與高校自主綜合測評成績以及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學業考試成績和表現來進行招錄。這一模式,改變了原先只看分、不看人的情況。
記者:在首輪改革過程中,曾不時出現質疑聲,實際上是對新高考改革的一種集體焦慮。上海、浙江兩地是如何用實績來回應的?
倪閩景:高考改革非常復雜,是一個系統性的過程。如果從局部出發,它肯定有一些問題,但站在全局考慮,對一些不從事教育工作的人來說,認識上可能會出現一些偏差。
實際上,上海這次新高考改革接受了按照國際標準方式進行的一些評估,包括第三方評估、教育部委派專家進行的專項評估和媒體獨立評估。從三個方面的評估結果看,各方對上海這次高考改革的總體情況還是比較肯定的。
韓平:高考改革是一項重大改革,有爭議、有反對都是正常的。新高考改革是具有顛覆性的,它推動基礎教育從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轉型,與新課程改革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是一脈相承的。但真正要做到這一點,當前的教育教學不改,是很難實現的。高考改革就是要發揮這個引領的作用。
現在,浙江和上海的學生“一生一課表”,打破了原來的行政班模式。從“學生不動老師動”到現在“老師不動學生動”,這是實行走班制帶來的變化。而這樣的變化,教育系統內外都很難適應,自然會有議論和質疑。全社會都接受這一新常態是需要時間的,更需要用高考改革的成效來證明改革方向及其邏輯的正確性。
現在回看這輪高考改革,可謂圓滿收官。招生錄取工作呈現“兩高一低”的態勢,即投檔率高、匹配度高、退檔率低,說明得到了老百姓認可。
借鑒試點經驗,啃下“硬骨頭”
記者:2018年新高考改革將全面鋪開,不少省份進入試點,上海和浙江兩地在改革探索的實踐中,有哪些可以和其他省份分享的經驗?
倪閩景:從上海角度來看,第一條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四個意識、堅持群眾觀念。這是改革成功政治方面的保證。第二條是上海的主政者們高度重視這項改革。改革的每一個重要環節,都是在主要領導的關心和推進下實施的。第三條是頂層設計和穩妥實施之間的結合。高考改革時間較長,牽涉面較廣,所以頂層設計很關鍵。在實施時更需要慎之又慎,細之又細,考慮到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然后進行風險評估并及時排除。第四條是依靠高中學校校長和廣大教師。雖然,新高考改革看上去只是高考的改革,但它牽一發而動全身,牽涉到課程調整、教師編制、教師培訓以及很多實驗室的建設。第五條是高校的支持。上海的高考改革工作,不僅得到了上海市內高校的支持,而且得到了全國高校的支持。
韓平: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不只是教育的事情,它牽涉到方方面面,是一個綜合性的改革。浙江新高考改革的推進,有四個“貫穿始終”:一是黨委政府的重視貫穿始終。在高考改革的整個過程中,黨委政府一直高度重視,多次聽取高考改革試點工作的情況匯報;分管領導在一線指揮,保證了高考改革工作順利往前推進。二是各地各部門的高度配合貫穿始終。教師編制、學校經費等都需要相關部門配合。全省11個地市89個縣市區,都需要保持一個聲音、一個步調向前走。三是認真謀劃與嚴慎細實貫穿始終。這次的高考改革沒有可借鑒的范本,是全新的改革。浙江高考綜合改革總方案在9月19號發布后,緊接著又出臺了20幾個配套文件,在頂層設計之外,通過方方面面的指導,保障高考改革的平穩推進。四是宣傳、培訓、指導貫穿始終。高考改革試點工作啟動后的各個環節,都要深入做好宣傳與培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