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2017年師范類高校畢業生就業雙選會暨西北師范大學2017年畢業生就業雙選會日前在西北師大舉行,來自全國各地300余家用人單位與近萬名來自全國各地的高校畢業生面對面進行就業洽談。
■由于高等教育崗位需求量縮減,基礎教育對教師的學歷要求提高,因此中等和初等教育單位不僅成為碩士生的重要就業方向,而且在6所師范大學研究生的就業行業選擇中位居首位。
■畢業生就業流向上的屬地化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既反映了不同高校在生源和影響力方面呈現出的地域性特點,又反映出東南沿海地區由于經濟社會發展活躍度高、人口流入量大,一方面推動了教育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因薪酬待遇相對高于中西部,自然形成了人才流動的“洼地效應”。
■由于近幾年畢業生規模在持續擴大、宏觀經濟增長乏力,素來以基礎學科和文理見長的6所部屬師范高校面臨的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導致這些高校即便超過半數的學科專業為非師范類,但依然沒有改變其畢業生就業主體偏向教育系統的歷史慣性。
教育部官網最近公示的華東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6所部屬師范高校度就業質量報告統計數據顯示,,在6所部屬師范大學當年就業的47466名畢業生中,選擇去中等或初等教育單位從教者約1.6萬人,約占總數的35%,與2013年的50.1%相比略有下降,但教育行業仍然是就業最集中的行業去向,從教仍是這些師范高校畢業生的首選。
從教仍是師范高校畢業生就業主渠道
盤點不久前發布的部屬高校度就業質量報告,我們不難發現,華東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6所部屬師范大學的就業率顯著高于大多數綜合類高校,6校的總體就業率平均超過90%。
在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持續趨緊的背景下,部屬師范高校之所以能繼續保持高就業率,原因或許在于:一方面這些高校雖然約有三分之二的畢業生來自非師范學科專業,但這些非師范專業畢業生大多數還是選擇與教育相關行業及相關事業單位就業,而這些行業往往受市場經濟影響相對較小,每年的用人需求相對穩定;另一方面,免費師范生就業的定向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分解了師范專業畢業生就業壓力。同時,由于這些師范高校在師范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傳統優勢和比較好的社會聲譽,也使得這些高校不論師范生還是非師范生,在向具有傳統就業優勢的教育行業及相關行業拓展就業空間方面,具有比較明顯的優勢。
從畢業生就業的行業流向來看,從教仍然是6所部屬師范高校畢業生的主要選擇。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在6所部屬師范大學畢業的47466名畢業生中,選擇從教的畢業生約為1.6萬人,約占畢業生總數的35%。其中,超過70%的選擇從教的畢業生屬于免費師范生。這意味著師范畢業生選擇從教的比例主要是由免費師范生群體所貢獻。
以華中師范大學為例,該校7636名畢業生中,本科生4285人。其中,免費師范生1684人,占本科畢業生總數的39.30%,囊括數學與應用數學、漢語言文學等15個專業。在該校4919名協議就業畢業生中,在事業單位和企業就業的畢業生占總數的94.73%。在事業單位就業的3188名畢業生中,85.57%集中在中、初教育單位,10.82%在高等教育單位就業,僅3.61%的畢業生選擇其他事業單位就業,在教育系統就業人數高達3073人。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6所部屬師范高校畢業的師范畢業生總數近年來總量變化不大,數量增長最快的,依然是非師范類專業畢業生。2013年,6所部屬師范高校畢業生中選擇從教者約為2萬人,比多3000余人,而6所高校培養的畢業生總量,比2013年的39952人增長了19%。這意味著這幾年可供從教的就業崗位總量比較穩定,并呈現出了逐步飽和的發展態勢。這也就為師范類高校今后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數據參照。
此外,6所部屬師范高校非師范專業畢業生,選擇從事教育及相關行業的比重較大。以6所高校中畢業生總量最多、師范生占比最低的西南大學為例,,在該校畢業的13142人中,4197人選擇從事教育行業,占畢業生總數的42.31%,是該校2016屆畢業生就業行業分布最集中的一個行業。其中,研究生有1317人,占當年畢業研究生總數的45.65%;本科生2880人,占當年畢業本科生總數的40.94%。
與西南大學學生就業時教育類行業保持穩定和領先地位的狀況基本相似,華東師大畢業的6972名畢業生中,52%的學生集中在教育行業就業。而在該校非師范類專業本科畢業生中,23%選擇了教育行業就業;50%的碩士生選擇教育行業就業,博士畢業生中這一比例甚至高達72%。
統計中記者還發現,由于高等教育崗位需求量縮減,基礎教育對教師的學歷要求提高,因此中等和初等教育單位不僅成為碩士生的重要就業方向,而且在6所師范大學研究生的就業行業選擇中位居首位。以東北師范大學為例,2003年該校碩士生在基礎教育工作的比例僅為6.62%,而到了,這一比例攀升至68.66%,是2013年的29.88%的一倍多。這種變化的背后,或許意味著高等教育教師崗位的需求正在逐漸趨于飽和。這種變化,也給部屬師范高校研究生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信號。
就業屬地化和偏向沿海地區就業趨勢明顯
對比6所部屬師范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區域流向,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個事實:由于政策上要求免費師范生畢業時需回流生源地就業,因此部屬師范大學畢業生的流向相對分散。但畢業生就業流向相對集中的,還是這6所部屬師范大學所在的中心城市集群和沿海經濟帶。
近5年,東北師大所在的東北地區一直是其畢業生就業分布最為集中的區域。,該校6382名畢業生中,選擇東三省地區就業者占比達到30.29%,略高于的28.08%;選擇北部沿海地區就業者占比達到14.31%,遠高于東部沿海就業6.6%的比例,略高于的11.2%。
不只是東北師大畢業生就業具有鮮明的就業屬地化和偏向沿海地區就業的趨勢,地處西北地區的陜西師大同樣如此。在該校畢業的7468名畢業生中,50.54%選擇西北地區就業,選擇東部沿海的華東地區就業者比例為10.55%,選擇華南地區就業者占比7.27%。
東北、西北如此,地處中部的華中師大情況如何呢?記者通過分析華中師范大學就業質量報告發現,華中師大7636名2016屆畢業生主要來源于中南和華東地區,其中中南地區4435人、華東地區1554人,兩者共占約4/5。其首選就業地域也主要集中在中南、華東、華北、西南四地,與生源地區、實際就業地區分布基本一致。在該校協議就業的4919名畢業生中,主要集中在中南和華東地區就業,兩者達3792人,占3/4以上。此外,有27.77%的畢業生赴珠三角經濟區、長三角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圈就業。到省會及副省級城市工作的畢業生為3070人,達62.41%,接近協議就業人數的2/3。
與東北、西北和中部地區的部屬師范高校畢業生偏向沿海地區就業的趨勢不同,地處京滬的北師大和華東師大畢業生就業屬地化特征則相對更為明顯。就6所部屬師范高校非師范類專業畢業生而言,其擇業地域雖然相對較廣,他們的就業區域流向大多受生源結構、經濟因素、職業發展前景等因素影響相對較大,但是,圍繞大城市及中心城市群展開的就近就業,依然是他們的首選。
根據就業質量報告的統計數據顯示,東北師大、西南大學、陜西師大、華中師大因生源主體大多來自東北、西南、西北、華中等地區,畢業生集中在這些地區(尤其是學校所在城市)的比例最大。北京、上海則因處在一線城市,這兩個地區因而成為北京師范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2013屆畢業生流向最多的區域。6所學校所在地周圍以經濟相對發達城市為中心的城市集群也是吸引畢業生聚集的重點區域。
從地域上看,上海、浙江、江蘇等長三角地區是華東師大畢業生的就業首選地。在2016屆6972名畢業生中,留在上海工作的畢業生為最多,達到3160人,占簽就業協議就業總人數的60.47%。除上海外,浙江、江蘇的比例也較高,就業人數分別有261人和184人。北京師范大學2016屆畢業生中,39.21%簽約北京,簽約上海和廣州的比例分別為1.26%和1.58%;21.75%簽約東部地區,24.39%簽約西部地區。
畢業生就業流向上的這種屬地化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既反映了不同高校在生源和影響力方面呈現出的地域性特點,又反映出東南沿海地區由于經濟社會發展活躍度高、人口流入量大,一方面推動了教育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因薪酬待遇相對高于中西部,自然形成了人才流動的“洼地效應”。部屬師范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這種趨勢,實際上也與近兩年全國不少地區陸續打響的城市“人才爭奪戰”呈現出正相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