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第二志愿與第一志愿報的是同等類型的差不多的院校,那你被錄取的幾率就沒有那么大。如果你第二志愿填報與第一志愿填報有一定的階梯差,那你第二志愿被錄取的幾率很大。
很多考生在報考的時候都想“爭一保二穩三”,但又擔心如果第一志愿沒能錄取會影響后面的志愿的錄取情況,其實只要大家在填報志愿的時候充分考慮自己的分數,確保自己應該可以符合該校的分數線,并勾選服從調劑選項,第二志愿被錄取的概率還是比較高的。無論是順序志愿還是平行志愿,在把考生向其所填學校進行投檔時,都是按其所填的順序,依次檢索是否符合各校條件的,如檢索到符合某個志愿學校的條件,即把該生投向該學校,本次投檔結束,如果本批次的所有志愿檢索完都沒能投檔,則本次投檔也結束。
一般來說志愿填報相互之間是沒有影響的,即第一志愿沒有錄取不會對第二志愿有影響。第一志愿比較重要,要慎重選擇,同樣第二志愿和調劑志愿也不能輕視。
志愿填報上,要注意拉開第一、第二志愿間的差距,如果第一志愿沒有錄取,那么就會自動檢索第二志愿。
依次檢索考生的志愿院校,如果第一個院校有空位,那直接把檔案投給第一志愿;如果第一志愿滿了馬上檢索考生第二志愿,按照這樣的模式依次檢索志愿的空位情況,如果都滿額了需要等補錄了。
從“技術和分數”的角度看,如果考生選報的第一志愿學校在該省近2~3年錄取分數大體穩定,則考生分數最好達到該校上年度錄取分數范圍的中間段才較有把握,而且專業也有一定選擇余地,如果僅僅達到分數范圍的下端,選報時則要慎重。如果考生選報的學校近2~3年在該省錄取分數“忽高忽低”,則考生分數最好達到其錄取分數范圍的上端,才較有把握。從錄取結束后考生的心理狀態看,學校報低了,但專業更容易滿足,特別是對于錄取到一般本科及高職院校來講,在就業壓力較大時專業尤顯重要,因此這樣的錄取結果只是“小遺憾”;如果志愿報高了,第一志愿學校未能如愿則最后的錄取結果可能是“大遺憾”。
按照順序志愿的投檔辦法,考生填報的第2志愿學校必須是第1志愿生源不足的學校,絕不能覺得自己的分數比該校上年實際錄取分數高出很多就可將該校做為第2志愿學校。因為有不少學校雖然錄取分數在批次內不是很高,但第1志愿生源充沛,錄取的基本都是第1志愿考生。
有的省市提供了詳盡的錄取統計資料,可以查到,有的省市的錄取統計資料只是給出了各校錄取分數,并未給出分志愿順序的錄取人數,這時就要直接咨詢學校了。只有將第1志愿生源不足的學校做為自己的第2志愿學校才有可能被錄取,才能“保底”。
目前實行這種投檔辦法的省份,一般而言,第1志愿錄取率可達75%左右,第2志愿錄取率可達15%左右,第2志愿錄取完成后總體上計劃可完成90%以上,因此,考生應將第2志愿定位在自己可接受的最后的“保底”志愿,在“可能”被錄取的學校中慎重選擇。一旦前兩個志愿未能錄取,甚至分數高出批次線不少,盡管錄取不應有什么問題,但最后的錄取結果可能會很不“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