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不高建議出省。高考分數低應該報省外高校。一般來說,省外大學的錄取分數會比較低,除個別教育資源比較豐富的省份,大部分省外大學的錄取分數線要低于同層次的省內大學。高考報志愿要不要出省根據自己實際情況選擇。
面對自己的分數,不同的選擇未來可能就會有不一樣的發展,正是因為有了“選擇”,才有了“轉折”,所以如何考取一個高分固然重要,但是如何填報志愿時做出正確的選擇也很重要。
是報考省內的大學還是報考省外的大學?可能從現在開始,就已經有同學,因此感到糾結,兩者之間其實差距確實不小,而且如果選錯可能就是永遠錯過了。
首先,就報考而言,一般情況下,省內的大學會給省內分配更多的報考名額,考生報考省內的大學分數線也會比外省考生低一些,所以對于一些報考省內學校有優勢的學生而言,自然是省內更好,當然這個并不絕對,也要因省份而定。
其次,環境氣候以及飲食習慣。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方的氣候條件和文化差異還是比較大的,留在省內的話,學生到了大學,不需要適應,但是如果去了外省,可能會出現水土不服,影響學習和生活的情況發生,就這一點而說,省內更具優勢。
最后,職業發展。如果畢業生未來想要報考公務員或者事業編制等等,很多時候,單位是會限制考生的戶籍的,如果畢業生在外省讀書,就無法參與當地的招錄,失去了很多報考機會,而在省內讀書的考生,則是沒有這樣的煩惱。
所以,選擇在省內讀大學還是省外讀大學,其實差得不是一點點,但是如果說哪個更好,哪個更對,其實還是要因人而異,不能只看到差距就妄下決斷。
首先,如果考生有機會沖擊名校,那么自然要把眼光打開,畢竟省內的高校資源再好,但是名校資源還是有限的,如果考生有機會考上985高校,那么還是要在全國范圍內進行選擇,不必非要拘泥于省內。
但如果是普通高校,其實畢業生就可以把目光停留在省內,如果實在在省內選不到喜歡的專業和學校,再把目光放長遠也不遲。
其次,學生所在省份或城市經濟發展好的,最好選擇留在省內。努力學習,考上一所好大學,其實為的就是能夠在將來有更好的就業機會,更高的收入,如果考生所在的省份或者城市,本身發展就很好的,那么不妨直接選擇留下。
最后,就是尊重學生的選擇,家長別“強留”也別“勸走”。家長沒有不愛學生的,都希望能用上自己“過來人”的身份,幫助學生出謀劃策,幫助學生做出家長覺得更正確的選擇。
這樣想無可厚非,但是最后的決定權還是要交到學生手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自己對未來的規劃進行選擇,畢竟那是學生的人生,不是家長的,家長只能建議,不能“強制”。
不管做了什么選擇,重要的還是步入大學之后,學生對待學業的態度,縱使填報志愿的時候,做了再適合自己的選擇,但是到了大學之后,沒有認真對待自己專業知識,荒廢了自己大學時光,優勢也成了劣勢。
大學不是學業的終點,而是一個全新的開始,雖然大學的學業沒有高中那么繁重,但是學生們也依舊要保持好高中時的學習習慣,在大學里努力提升自己,為未來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樣才算沒有辜負高中辛苦備考的自己。
筆者寄語:
新一輪的報考也將在幾個月之后再一次成為進行時,對于糾結是報考省外大學還是省內大學的考生,不妨根據自身的情況,對比以上3個大方向,再做打算。
填報志愿的那一刻,可以決定考生未來的求學方向,但是分數決定的是考生選擇是多還是少,所以對于正在備考的考生而言,當務之急,還是應該把心思放在提高成績上。
高考分數不高建不建議出省
高考分數低應該報省外高校。對大部分考生來說,第一選擇都是省內大學,但省內大學相對比較熱門,報考人數多,錄取分數線也會比較高。而對于那些高考分數比較“精致”的考生來時候,省內大學很難成功被錄取。因此這部分考生可以考慮選擇省外大學。
本省一流大學基本招收的都是一段線考生,二段考生很難報考到好的大學。而且本省考生大都不愿意出省,導致省內競爭會比較激烈,等到二段考生報名時可能本省的好大學的名額已經所剩無幾。而報外省質量高的大學會有更多可能。
高考報志愿要不要出省
高考報志愿要不要出省根據自己實際情況選擇。
1、省內離家較近,省外離家較遠
這是最本質的區別,省內的同學離家自然比較近,除去五一十一這種節假日可以回家,在本地上大學的同學周末也都可以回家。省外的同學就不一樣了,因為距離比較遠,可能只有寒暑假能回家。從路費和時間方面來講,選擇省內的大學比較合理。
2、就錄取分數線而言,省內比較“吃香”
這一點才是最關鍵的不同,首先每個省份的高校都會有一定的錄取名額,并且向其它省份招收的學生人數也有限制,通常各省份的大學都會留很多名額給本省的考生,所以想要報考省外大學的同學,分數相對來說要求就會高一點,反而言之,如果考取本省的大學,就比較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