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某一年填報該校的人數比計劃招生數高出許多倍,直接結果是當年的錄取分被抬得很高,這一年稱之為大年。
小年:由于上一年錄取分高,競爭異常激烈,使下年許多考生望而卻步,不再報考該校了,帶來的結果是參與競爭的人少,錄取分相應就降下來,我們將其稱之為小年。
再下一年的考生看到頭一年的錄取分不高,可能報考的人又多了……如此循環,報考人數和錄取分起伏十分明顯,就形成了所謂的大小年現象。
1、出現大小年的學校一般都是重點名牌大學,在錄取當地都是非常難考的高校。
2、不是所有的高校都會出現"大小年"現象.像北大、清華等名校每年報考的人很多,錄取分也最高,就不存在"大小年"現象。
3、越是處于熱點地區,招生人數越是少的高校就越容易出現"大小年"現象.以近幾年遼寧省高校招生出現過的"大小年"現象高校為例,基本上是北京、上海、武漢、南京等發達熱點地區,招生人數不是很多。
4、處于招生所在省、市地區,招生人數多的高校一般不會出現"大小年"現象.本省、市地區的高校在本地區招生人數多,生員也穩定,所以一般不會出現"大小年"現象。
5、“小年”出現一次后,一般不會連續第2次出現。既頭一年是“小年”,第二年基本不會再是"小年"。
6、“大年”出現一次后,可能連續出現"大年"。也就是說,頭一年出現“大年”的高校并不意味著第二年該校就一定會是“小年”。“大年”出現一次后,第二年、第三年,甚至第四年都可能連續是“大年”。所以考生不要認為頭一年是“大年”的高校,第二年就會出現“小年”。
1、從學校的限報數目看
學校的限報數目是在招生簡章里無法看到的,但有心的家長可以發現,網上很多機構已經把限制報考的數目總結了。在系統內有的學校限報1所,大多2-10所,限報越多的,考生填報的機會也越多,無形加大競爭熱度。
2、從材料準備的復雜程度看
光看在招生章程很難發現學校需要準備什么材料,實際報考中,發現準備材料過于復雜,很多考生中途放棄,實際上中途放棄的考生,是放棄了最容易通過的學校。如哈爾濱工業大學在報考中提到單科成績前1%作為報名條件,很多家長在整理數據時,動輒幾天的工作,不少家長,中途放棄。
3、從通過學校電話咨詢熱度看
招生章程都把高校聯系電話標明。有心的家長,通過連續幾天撥打同一學校咨詢熱線,可以發現很多學校咨詢電話很忙根本打不進去,有的學校咨詢人少,每次撥打電話都可以接通。電話繁忙的可能是大年,電話咨詢少的很可能是小年。
4、從學校類別看
不同學校競爭力不同,在同時211.985里的院校。不少家長在報名時,盲目跟風,不對比學校的情況。全部去爭報北、上、廣和東部沿海的熱門學校。殊不知農、林、師范也是好學校更有好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