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要選擇適合考生自己的專業,也就意味著要考慮到考生自身的性格特征、興趣與喜好,充分自我認知。但是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弄清楚“我是誰”的問題,并根據自己的個性喜好找到適合自己的專業,以及如何兼顧考生個人職業價值觀是一項很難實施的任務。本文將為各位考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提供一些方法和建議。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在分析自身個性喜好的時候,建議大家借助一些專業測試的工具來輔助你完成,例如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MBTI等權威測評工具。同時,也建議請教身邊親朋好友,把測試的客觀結果與旁人的主觀評價等多方結合起來考慮,但切勿迷信測試結果。當然,有條件的考生可以通過面對面咨詢升學規劃或高考志愿方面的專家,他們的專業背景往往能帶給你意想不到的幫助。
在了解自身個性喜好的基礎上,再進行專業選擇。每一個學科都有不同的特性,因此在選擇專業時對專業進行詳細資料檢索是很有必要的,了解專業的學習內容、基本課程、學科要求以及未來職業方向等要素,切忌根據自己的主觀經驗或只聽一家之言而否定或過分肯定某專業,從而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不要忽視職業價值觀的影響。正所謂人各有志,由于各人的年齡閱歷、教育狀況、家庭因素等因素不同,加之傳統觀念的影響,各類職業在人們心目中的聲望地位也有好壞高低之見。但是無論以后選擇什么專業作為職業發展方向,均應把尊重興趣、發揮能力、體現個性放在第一位,然后再考慮一些諸如工資福利、個人發展、工作環境、社會地位等因素。
很多家長為孩子選擇專業時,總會有意無意地把孩子將來的發展和自己或家族成員的職業綁定在一起。那么,若拋開考生的興趣愛好,按照家長或家族的人脈資源來選擇專業時應該注意什么呢?
建議家長和考生要深入了解行業,并選擇能進入這個行業的強勢專業。鎖定這個行業的強勢專業,辦法就是多上網查閱資料或者咨詢業內的資深人士。在填報志愿時,建議以專業為導向,適當降低院校要求。既然從家庭關系出發,選擇了進入某個行業的強勢專業,那就一定要考慮自己的分數是否夠得著目標院校的這個專業。考生最好適當降低學校的要求,確保精準鎖定目標專業,以便專業選擇能夠服從全家的總體安排。當然不建議犧牲院校層次而換取專業的錄取,為了院校和專業的平衡,考生不妨考慮偏遠一點的同檔次院校,精準鎖定專業,將來畢業后就業就更加有保障。
對于大多數家長和考生而言,讀大學的目的就是將來能找個好工作。那么,到底就讀哪些專業畢業比較好找工作呢?可從五個角度來看,一是專業內涵中,有實用技術型專業和基礎研究型專業。一般來說,本科畢業后就想走上社會的畢業生適合讀實用技術型專業,而考慮出國考研的同學建議讀基礎研究型專業。二是從就業率選擇專業,民間機構、教育等行政部門都會對高校就業率進行公布,這些數據可以為自己選擇專業提供一個參考。三是從就業質量來選擇專業,就業質量主要包括畢業生工資水平和畢業生就業企業是否為行業的大型龍頭企業,這些資料都可以在網絡上查詢得到。四是看專業是否有利于考公務員,想要考公務員的考生一定要未雨綢繆,提前查看一些過往的公務員招考簡章,看看哪些專業更受歡迎,進而結合個人實際情況作出適合自身的選擇。第五是從各地高校的新增專業看緊缺人才。無論是對全國而言新開設的專業,還是針對某所高校而言新開設的專業,都屬于目前或將來緊缺人才培養領域,因此新增專業透露出人才需求趨勢可成為考生和家長在那個選擇專業的重要參考。
如果本科畢業后選擇考研,建議填報志愿時選擇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院校,而且這個院校的碩士點有你所要報考的專業,因為報考本校的研究生相對來說成功可能性更大。而報考哪些專業更建議考研呢,分別是自然基礎學科類專業(數學、物理、化學)、人文學科類專業(文史哲)、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密切相關的相關學科專業(能源、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生命遺傳等)、醫學類(臨床、口腔、基礎醫學等)。
相對理工類專業,文科類專業畢業生出國深造的數量相對少。在人文學科中,經濟學類、管理學類、新聞傳播學類、教育學類和心理學等專業相對在國外更受歡迎。而理工科當中,從事基礎學科(包括數理化等)研究的中國學生比較容易拿到高額獎學金,尤其是數學專業的畢業生受到信息產業、金融業的特別關注,目前出國前景也看好。
對于暫時還沒有想好未來就業方向,職業傾向不明顯且無特別興趣愛好的考生,有三點建議可供參考。第一是這類考生最好采取院校優先的辦法填寫志愿。也就是在分數確定的情況下,院校檔次越高越好。第二是同等條件下優先選擇熱門專業。如果考生分數較高,不妨優先考慮所報院校的熱門專業。即使某個熱門專業不是考生興趣所在,但是在大學有個不成文的規矩,熱門專業轉到相對冷門專業比較容易,冷門專業轉到相對熱門專業則非常難。因此報考熱門專業在進入大學調整專業時,或許還有回旋余地。三是畢業后是就業還是繼續深造要做到心中有數,要同時考慮家庭經濟環境。若計劃畢業后就業的考生可考慮實用型的專業,以就業方向作為考量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