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在投檔錄取高考考生時優先投檔第一志愿考生,只有第一志愿沒有招夠人數,才會投檔第二志愿的考生。所以傳統投檔方式在填報志愿時,要將有把握錄取的學校填報在第一志愿,第二志愿要填報每年招生人數不足,有錄取缺額的學校,因為這樣的學校才會開第二志愿。
1、根據自身成績及排名出發。高考志愿填報首要原則是從自己的分數和排位出發。參考往年的高校的錄取分數線及錄取考生的排名情況,避免自身因為填報志愿而造成退檔。
2、選擇自身感興趣的專業。考生根據自己分數所處位置,明確自己可以選擇的學校,再梳理自己的興趣、愛好、城市喜好、就業趨向等,選擇出與自己分數和選擇方向都匹配的學校。考生及家長需要認真閱讀目標學校的《招生章程》和計劃數。
3、謹慎填報規避風險,高考志愿可填6個,因此,志愿之間一定要有適當的梯度,不能將院校志愿全部填為熱門高校。應根據”沖一沖“、”穩一穩“、”保一保“、“墊一墊”來設計。
首先從總體上講,高分考生重點選學校,低分考生重點選專業,中分考生學校專業都要兼顧;
其次,就是報志愿不能簡單看分數,而是要建立看位次的理念,報志愿重點選專業,選專業比選學校重要,所以我們要選適合考生自己實際情況的專業;
最后,要從多個方面綜合考慮志愿的選擇,一個是就業情況,一個是將來的發展,還有個人的性格,性別等。
關注學校及專業特點
在填報志愿時,考生還需要關注學校及專業的特點,包括學校的排名、地理位置、教育資源、校園環境、就業前景等。同時,要了解專業的就業前景、課程設置、實踐機會等,以便選擇一個更適合自己的專業。
注意政策及加分項
在填報志愿時,考生還要關注相關政策及加分項,如農村貧困家庭、獨生子女、少數民族、優秀運動員等特殊優惠政策。了解這些政策可以幫助考生更準確地評估自己的錄取概率,并合理安排志愿。
保持溝通與交流
考生在填報志愿的過程中,可以與家長、老師、同學以及已經就讀于相關學校和專業的學長學姐進行溝通和交流,了解更多關于學校和專業的信息,為自己的填報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