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定一樣。
看各個學校的生源情況 這就需要對所報學校進行估計志愿報得好不好就看這個了,原則上投檔分高的學校放在前面沖一下 ,之后的學校選擇和自己分數差不多的 較有把握進的學校,作為保底志愿。
為了招收到最優質、最適合的學生,也為了保證錄取的圓滿完成,90%的高校在調取學生檔案時,都會超出計劃數來超額調閱,這時候實際調閱數與計劃數之比就是投檔比例。
一般一所學校的投檔比例為1:1.2,意思是,某院校計劃招100個人,就會調取120份考生檔案,之后按照篩選退掉后面多余的20個人檔案。
院校錄取完成后形成的最低分數線,而另一個投檔線是院校投檔完成后形成的最低分數線。
舉例:一本A高校理工類計劃30人,省招辦按招生計劃數的1.2倍(30×1.2)需投檔36份,計算機將這80人按招投總分從高分到低分排序,排序在第36位考生的招投總分即為該校本批次理工類的投檔線。
學校經審閱,擇優錄取其中30人,這其中被錄取的30人中,排名第30位的考生的分數即為錄取分數線。
錄取時,會先處理全部考生的第一志愿專業,第一志愿錄取結束后,未被錄取的考生繼續參加第二志愿的錄取;第二志愿錄取結束后,未被錄取的考生繼續參加第三志愿錄取,以此類推。
考生E第一志愿報考金融學,第二志愿報了計算機類。如果他第一志愿金融學未能錄取,假設此時計算機類專業還有最后2個名額,則他的第二志愿計算機類也沒有機會——計算機類專業最后2個名額會被考生G、H瓜分,計算類專業的最終錄取線是597分(考生H的成績)。考生E成績雖然比計算機類專業的錄取線更高,但沒有被該專業錄取。
專業優先的錄取規則下,出現上述這類情況是很常見的。原因是每個專業都會優先錄取第一志愿考生,只有在第一志愿未招滿的情況下,才會錄取第二志愿的學生。這就是專業優先錄取規則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