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堅持質量立校方針,始終以教學為中心,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教學管理,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以2001年福建省新世紀教改工程重點項目《地方高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為契機, 全面實施“一次分流+相對主輔修制”的多元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帶動教學管理、人事管理、學生管理和后勤管理等各方面的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2000年以來,學校獲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2007年全面啟動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緊緊圍繞特色專業建設、精品課程建設、實踐教學創新建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實驗區建設、教學名師獎勵、教學團隊建設、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等七個方面開展建設工作。目前,擁有省級教學團隊1個,校級教學團隊10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實驗區2個,省級精品課程11門,校級精品課程17門,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4個,校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省級特色專業1個,校級特色專業5個。
學校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加強科研合作與交流,科研水平不斷提高。現有2個省級高校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高校人文社科基地,6個省級重點學科,12個校級重點學科,12個校級重點扶持學科,13個校級扶持學科。學校建立了鄧小平理論研究所、閩臺文化研究所、教育科學研究所、應用心理研究所、應用技術研究所、老年學研究所等26個研究所。主辦了國際辭賦學研討會、國際一般拓撲學學術會議、林語堂國際學術研討會、全國漳州籍作家研討會、全國首屆敘事學研討會等國際國內重要學術會議。2004年以來,全校共獲準各級各類科研立項449項,其中以我校為依托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3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3項,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項目2項,省級科研項目72項,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12項,其中高飛教授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發表科研論文2631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檢索收錄134篇,出版學術專著40部,教材55部。
學校始終堅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秉承“博學、明理、礪志、篤行”校訓,始終堅持“面向基礎教育,服務基礎教育”的教師教育理念,根植閩南,立足福建,面向全國,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以生為本,分流培養,面向社會”的育人指導思想,形成了“傳承與創新結合,理論與實踐并重,培養與培訓銜接,服務與引領并行”,實現與中小學互動發展,共同培育基礎教育師資的鮮明辦學特色。建校以來,共培養了各類畢業生近3萬名,分布在各行各業,他們在各自崗位上勤懇敬業,勇于拼搏,樂于奉獻,大多數成為福建省基礎教育戰線上的業務骨干,也有的成為專家學者、黨政領導、商界驕子,贏得了社會廣泛贊譽。學校先后7次被評為“全國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1996年被評為“福建省德育工作先進單位”,1998年被評為“全國社會實踐優秀志愿服務隊”,2002年被評為“福建省教育系統黨政工共建教工之家先進單位”,2005年被評為“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考務管理工作先進單位”、“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先進集體”,2006年被評為福建省“平安校園”,2006年薌濤劇社被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學聯聯合授予“全國高校優秀學生社團”稱號,2007年被評為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進單位”。
學校的發展,離不開各級領導的關心和指導。黨和方毅、彭沖、彭佩云,以及教育部和福建省領導,曾先后為學校題詞或到學校視察和指導工作,對學校的發展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并對學校的發展前景寄予厚望。
目前,學校正全面實施“十一五”事業發展規劃,堅持質量立校、人才強校,以教育創新為指導,以內涵發展為主題,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深化改革為動力,努力把我校建設成一所以培養本科層次應用型人才為主、以教師教育為主要特色、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師范大學。
錄取分數線
年份 | 最高分 | 平均分 | 最低分 | 省控線 | 批次 |
---|---|---|---|---|---|
2016 | 549 | 476 | 465 | 465 465 | 一批 |
2015 | 579 | 537 | -- | 525 525 | 一批 |
2014 | -- | 520 | -- | 506 506 | 一批 |
2013 | 553 | 510 | -- | 501 501 | 一批 |
集美大學轉專業政策規定及
時間:2024-07-11 10:0:19福建師范大學轉專業政策規
時間:2024-07-11 10:0:12集美大學本科招生網登錄入
時間:2024-07-11 09:0:58福建師范大學本科招生網登
時間:2024-07-11 09: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