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各大高校放寒假時間要到了,很多學生要提前購買火車票,所以必須要知道本校放寒假時間的具體時間安排。本文高考升學網小編為你介紹關于紹興文理學院的2019-2020年的校歷就放寒假時間,希望對你有幫助。
紹興文理學院是教育部批準的普通全日制綜合性高等學校。學校的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909年創辦的山會初級師范學堂,魯迅先生曾出任山會初級師范學堂監督(校長)。1996年紹興師范?茖W校與紹興高等?茖W校等合并建立紹興文理學院。2000年紹興衛生學校、上虞師范學校、紹興市城鄉建設職工中等專業學校相繼并入。2005年學校以良好成績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2013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學校坐落于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紹興。擁有風則江(河東、河西區塊)、南山、蘭亭、上虞等4個校區,校園占地面積1488.97畝,校舍總建筑面積63.73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3.4億元,館藏紙質圖書186.9萬冊,電子圖書約114萬冊,各類中外文電子期刊171.62萬冊,資料數據庫47個。設有人文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外國語學院、數理信息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化學化工學院、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學院、紡織服裝學院、商學院、醫學院、藝術學院、蘭亭書法藝術學院、教師教育學院、上虞分院、國際教育學院等16個二級學院和職業與繼續教育學院、紹興文理學院元培學院(獨立學院)、紹興文理學院附屬醫院。學校面向全國26個省市區招生,現有各類全日制在校學生近1.5萬人。
學校堅持“以本為本”,實現“四個回歸”,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鞏固人才培養中心地位,著力培養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較強創新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學校現有62個本科專業,涵蓋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九大學科門類。學校擁有漢語言文學、生物科學、紡織工程等3個國家級特色專業,生物科學、漢語言文學、工商管理、會計學、小學教育、紡織工程、數學與應用數學、化學、護理學、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等10個省級重點專業,漢語言文學、紡織工程等2個省“十二五”優勢專業,書法學、自動化、土木工程、輕化工程、國際經濟與貿易、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釀酒工程等7個省“十二五”新興特色專業建設項目,漢語言文學1個省“十三五”優勢專業建設項目,紡織工程、自動化、書法學等3個省“十三五”特色專業建設項目,生物、電工電子、物理、化學、經濟與管理、電子科學與信息、機械工程、醫學等8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電工電子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重點建設項目,1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2005年以來,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7項、二等獎4項。學校是“全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第二批示范點項目學!薄罢憬眯徒ㄔO試點院!薄罢憬眯徒ㄔO試點示范學校”“浙江省教師教育基地”“浙江省‘十二五’重點建設教師培養基地”“浙江省首批高校文化校園建設試點單位”,蘭亭書法藝術學院是浙江省首家高校外國留學生書法教育基地和浙江省書法家協會書法創作基地,大學生創業園是首批“浙江省大學生創業示范基地”。“風則江大講堂”、畢業生“愛心承諾”、“卓越獎學金”評選是全國高校優秀校園文化品牌,書院制改革和文明寢室建設兩次獲全國高校學生公寓工作優秀成果一等獎。大學生學科競賽多次獲得全國一等獎殊榮,總成績排名位列同類院校前列。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歡迎,2018屆畢業生初次就業率96%以上,畢業生對學校總體滿意度高,位列全省高校前列。
學校堅持以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為支撐,積極推進協同創新,全面提升科研水平與社會服務能力。目前擁有中國語言文學、工商管理、化學、數學、物理學、生物學、紡織科學與工程等7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和建筑與土木工程、教育、漢語國際教育、臨床醫學、會計、藝術等6個專業碩士學位點,中國語言文學、物理學、教育學、化學、土木工程、紡織科學與工程等6個省一流學科(B類),工程學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學校有1個教育部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書法)傳承基地、細化學品傳統工藝替代技術研究、清潔染整技術研究、巖石力學與地質災害實驗室等3個省重點實驗室,越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中心為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山體地質災害防治協同創新中心為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建有越文化研究院、王陽明研究院、魯迅研究會、越商研究院、紹興黃酒研究院、協商民主與基層治理研究中心、長三角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蘭亭國際智庫中心等科研平臺。學校還積極與高層次科研機構實現深度合作,建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分中心5個。近五年,學校共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570項,其中國家級158項。在2011年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基礎上,共獲省部級及以上科研成果獎30項,其中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項、李四光地質科學獎1項、教育部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項、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3項。在新近引進的高層次人才中,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在SCI、SSCI、EI、ISTP等四大收錄以及一級期刊以上發表論文1034篇,出版學術專著104部;科研經費累計達2.13億元。
學校積極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堅持引進和培養相結合,師資隊伍結構得到優化,整體水平不斷提升。擁有教職工1564人,其中專任教師1018人。專任教師中正高職稱168人、副高職稱307人,高級職稱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46.7%;具有碩士學位的463人、博士學位的376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36.9%。擁有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國家“”入選者2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5人、省特級專家2人、省“”入選者4人,省151人才工程重點資助對象2人、第一層次資助對象2人、第二層次培養人員10人、第三層次培養人員33人,省高!板X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省宣傳文化系統“五個一批”人才2人、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3人、省“錢江人才計劃”C類項目1人、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30人。有省高校創新團隊1個、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合作)1個、省高校高水平創新團隊2個,省級優秀教學團隊4個,全國優秀教師3人,省級教學名師4人、省級教壇新秀7人。
學校,以,堅持,牢牢把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秉持“崇尚學術、師生為本”的辦學理念,秉承“修德求真”的校訓,遵循應用型高校辦學的基本規律,堅持質量為重、人才為本、特色為上、協同為要的發展方針。目前,學校正在積極實施“三步走”發展戰略,全面推進內涵式發展和應用型建設,以提高質量,以服務地方為導向,以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以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主要路徑,優化治理結構,培育辦學特色,拓展校園空間,全面提升辦學水平和層次,努力朝著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