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各大高校放寒假時間要到了,很多學生要提前購買火車票,所以必須要知道本校放寒假時間的具體時間安排。本文高考升學網小編為你介紹關于中國農業大學的2019-2020年的校歷就放寒假時間,希望對你有幫助。
中國農業大學作為教育部直屬高校,是我國現代農業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歷史起自于1905年成立的京師大學堂農科大學。1949年9月,由北京大學農學院、清華大學農學院和華北大學農學院合并為北京農業大學。1952年10月,北京農業大學農業機械系與中央農業部機耕化農業專科學校、華北農業機械專科學校、平原省農學院合并成立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1985年10月更名為北京農業工程大學。1995年9月,北京農業大學與北京農業工程大學合并成立中國農業大學,江澤民同志親自題寫校名。
北京農業大學于1954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6所重點院校之一,于1984年被列為全國重點建設的10所高等院校之一。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于1960年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之一。學校于1995年進入首批“211工程”建設行列,于2004年被確定為“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2017年入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現任黨委書記姜沛民,校長孫其信。
歷經百年的世紀風雨,中國農業大學已經發展成為一所以農學、生命科學、農業工程和食品科學為特色和優勢的研究型大學,形成了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農業與生命科學、資源與環境科學、信息與計算機科學、農業工程與自動化科學、經濟管理與社會科學等學科群。學校共設有19個學院,涉及農學、工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文學、醫學、哲學等9大學科門類;設有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繼續教育學院和體育與藝術教學部。在第四輪一級學科水平評估中,6個一級學科獲評A+,獲評A+的學科數量在全國高校中排名第六位;擁有3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86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中心、基地);1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6個部級野外科學觀測實驗站。
中國農業大學擁有一支實力雄厚、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現有專任教師1738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員)635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員)862人。研究生導師1406人,其中博士生導師904人。學校有中國科學院院士5人、中國工程院院士7人,“”人才(含青年項目)17人,“ 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含青年項目)34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5人,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15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 人選27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14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82人。聘請了包括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獲得者、“DNA之父”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 )和我國杰出的農業科學家、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內的一批國內外著名學者擔任名譽教授。
中國農業大學具備培養學士、碩士、博士的完整教育體系。學校擁有15個博士后流動站、20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97 個博士學位授權點;30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49個碩士學位授權點、9種專業學位類型,28個專業學位領域;66個本科專業,其中生物學、化學2個學科被列入“國家理科基礎學科研究和教育人才培養基地”。全日制本科生11838名,全日制研究生8181名,其中全日制碩士研究生4654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3527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員234名。
中國農業大學堅持“德才兼備、全面發展、通專平衡、追求卓越”的人才培養理念,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寬厚的人文與自然科學基礎、扎實的專業知識與實踐技能、富有創新精神與能力的拔尖創新人才和行業領軍人才。學校大力推進專業認證工作,牽頭制定國家農學門類專業認證標準,成為涉農專業建設標準的制定者。農學專業率先通過國家農科專業(第三級)認證,植物保護、園藝兩個專業率先通過中俄聯合認證;農業水利工程、水利水電工程、車輛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四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學校擁有3名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教學名師、2名國家級教學名師和36名北京市教學名師、5個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和10個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14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和2個國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018年,學校本科畢業生2778人,碩士畢業生1783人,博士畢業生690人。
中國農業大學圍繞人類的營養與健康,以國家農業科技重大需求和國際學術前沿為導向,開展高水平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與創新。在生物與農業高技術領域的研究居國內領先水平。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項目22項(含重大科學問題導向項目和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各1項),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6名。2001年以來,獲國家級科技獎勵89項,獲省部級科技獎勵542項,獲得授權專利4662件。
中國農業大學廣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努力擴大開放,加速國際化進程。學校與東歐、中亞、非洲、拉丁美洲、北美等49個國家和地區的237所大學、研究單位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校內設有國際學院、中德綜合農業發展中心、中荷奶業中心、中以國際農業培訓中心等國際教育、科研與培訓機構。學校與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康奈爾大學和巴西圣保羅大學合作建設“世界頂尖涉農大學(A5)聯盟”,并在此機制下開展各項實質性合作。在加強與世界一流大學合作的同時,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院校探討農業科研與教育合作交流計劃,成立了“‘一帶一路’農業合作學院”和“中國南南農業合作學院”。學校十分重視培養本科生的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與國外著名高校廣泛開展本科生聯合培養、交換生、短期交流和交換實習等各類本科生交流項目。
國富民殷、強農為本。“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是我校百年不變的追求。數代農大人情系鄉土,憂患蒼生,為實現中國人千百年來的溫飽和富庶之夢不遺余力,與祖國和人民保持著最緊密的血肉聯系,形成了學校特有的勤勉持重、愛國憂民的精神傳統和嚴謹求實、厚德博學的辦學傳統。今天的中國農業大學,以,以培養“三農”人才,提升農業科技水平為己任,保持農業優勢學科,發展多種新興學科,同瞬息萬變的世界緊密相連,與日新月異的科技同步發展,朝著建設、農業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目標闊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