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職業技術學院寒假放假時間暫無公布,大學通常從農歷的農歷十二月初十開始,各地的學校開始放假,元宵節后的寒假結束。寒假一般為1個月左右。但是在中國東北偏冷和其他高緯度地區,有時持續約45天,在許多情況下甚至持續約兩個月。
機械工程學院在學院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在“雙高”建設中激發活力,立足遼沈高端裝備制造支柱產業,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群以優秀成績通過省廳驗收。作為遼寧省及國家特色高水平專業群,領航護航文化育人,以高水平黨建統領高質量發展;科學規劃助力成長,梯次培養人才輩出,鍛造高水平工匠之師;聚焦樂學打造精品課,對接產業做強專業,建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錨定需求創新研發,瞄準痛點破解難題,校企合作引領高端服務;服務一帶一路倡議,拓寬對外合作領域,培養高水平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
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群建成國家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1個,國家裝備制造類示范專業點2個,國家級骨干專業2個,國家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子項目2個,遼寧省現代學徒制示范專業1個。擁有興遼英才稱號者1人,省級教學名師3名,省級專業帶頭人2名,省級教學團隊3個,最美教師遼寧好人1名,沈陽市優秀教師3名,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獎11個。校企共建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1個,智能數字化逆向工程、智能制造中心實訓基地6個,1+X認證試點3個。
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群,為未來職業本科人才的培養奠定了堅實基礎,輻射賦能同類專業,推進學院向實用高效高質量方向發展。
一、立德樹人,德技并修,建樹工匠精神
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群堅持立德樹人,將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打造“匠心傳承、惟精惟實”的文化品牌,成立了包含26名“大國工匠”的工匠聯盟,成為“盛京工匠學院”首批授課點之一。組織“大國工匠進校園、企業工匠進課堂”活動,使以“工匠精神”的職業素養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學生的職業認同和職業榮譽感全面提升,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深耕厚植。以大國工匠為依托與生產企業進行技術攻關創新,孵化推廣研究成果,為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群人才培養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建立黨史國史講堂、企業家講堂、傳統文化講堂、名師講堂,聘請國內各行各業專家學者,開展“理想信念、革命文化、傳統文化、產業文化、工業文化、企業文化進校園、進課堂”活動。不斷完善“崗、課、賽、證、研”五位一體的技術技能訓練體系,把崗位工作流程序化為學習任務引入課程,把職場情境融入現代信息技術呈現在課堂上,全方位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能力。
“大國工匠”職教聯盟成立
“大國工匠”進校園
二、育訓結合,特色創新,落實“三教改革”
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群積極開展“1+X”課證融通,先后組織數控維修、多軸加工、焊接等試點工作,培訓省內外教師與學生300余名。專業群引入企業真實案例、文化理念,各專業融合技能等級標準,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建構了包含“德育模塊”“基礎素質課程模塊”“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專業能力課程模塊”和“‘1+X’證書課程模塊”的“1+X”模塊化專業課程新體系,建設與共享了4個重點專業8門核心課的數字化資源,同步依托虛擬仿真實訓室資源,開發國家級專業教學資源庫、機械設計與制造資源庫子項目《機床電氣控制與PLC》、《工裝夾具設計》,完成職業崗位核心能力精品資源建設任務700余個。專業群在智慧樹平臺上開設的在線開放課程已被全國21所職業技術學院選用,累計選課2672人,累計選課學校23所,累計互動6731次。有效促進了課堂教學與技能實訓的完美結合,推動了具有學校特色人才培養新模式的構建。
國家級專業教學資源庫課程平臺
三、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創新育人模式
專業群以國家教育部現代學徒制試點為契機,對接遼沈地區支柱產業人才需求,服務遼寧產業升級發展,與沈陽機床、華晨寶馬集團等30余家知名企業結成良好合作關系,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各專業芬芳吐艷,形成校企命運共同體。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群力推產教融合,實現校企資源共享、過程共管、人才共育、責任共擔。成立校企合作辦公室,訂單、定制、定向共建“i5智能機床班”、“精雕班”、“東升班”,形成“初體驗、植文化、輪崗位、達標準”四步法工學交替培養模式和體制機制,實施精準化定制培養。
混編團隊,育得精技雙馨。專業群通過企業“行家里手”和學校“名師名教”交叉互聘,全面落實了教師企業實踐制度,建立精準的激勵機制和保障制度體系,將優秀教師推進“行業圈子”、“專業圈子”、“專家圈子”,與行業、專業領域“高人”為伍,與專家“過招”。根據行業特點、專業特征和人才培養需要,定制個性化育人模式,通過FANUC+學院,智慧樹等空中課堂多種實踐操作等改善教學方法,強化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實現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凸顯職業教育的類型特征,促進學生技術技能的高水平建構。
“i5智能機床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
四、“大師”引領,匠心傳承,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秉承技能大師工作宗旨,充分發揮自身特長,傳承精湛技藝,通過開展技能競賽培訓,舉辦技術專題講座,使工匠技能和精神深植人心。沈陽市“勞動模范”技能大師段曉旭等多次受省市總工會之邀深入企業作培訓,培訓員工數量12593人次,以企業典型零部件制造過程為依據開發實訓項目和工學結合課程,培養訂單班學生222人。所在教學團隊深入產學研合作第一線,為諸多企業進行技術支持及服務,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累計產值達1000余萬元;為企業改進其零件設計缺陷,避免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為科技公司進行技術支持,設計研發新型專利產品;并為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設施建設所用相關機械的關鍵零件項目提供技術攻關方案,均取得成效。
技能大師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
五、立足區域,虛實結合,共建共享實訓基地
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群緊密對接遼寧智能制造業,校企共建華中產業學院,共建技能型人力資源開發協同創新中心和智能數字化制造協同創新中心。為遼沈地區制造業產業發展培訓了大量高水平數控車銑加工和多軸加工方向教師和技術人員,形成校企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雙贏局面。
協同中心、產業學院簽約揭牌
以“科技引領、虛實互補、育訓結合、共建共享”為原則,專業群完成了以智能數字化逆向工程實訓中心、智能制造實訓中心、精密檢測中心等為代表的校內實訓基地建設,依托遼沈工業基地,建設了沈飛、黎明等多家校外實訓基地。目前在“雙高”帶領下,機械工程學院正在建設以虛擬現實、智能制造、裝配維修、精密檢測等先進技術為基礎,集實訓教學、備賽備考、培訓考證、教研科研、社會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智能型、共享型實訓基地,圍繞實訓基地,積極開展科技研發、技術咨詢、信息服務等社會服務并起到示范作用,承接企業科技攻關與研發項目,在建設期內創造產值3000萬元。
數字化協同中心
肖純凌院長一行調研校外實訓基地
風正時濟,自當破浪前行;任重道遠,更需快馬加鞭。在學院黨委的堅強領導下,機械工程學院將繼續凝心聚力,以變圖新,以質圖強,立足裝備制造業,以“雙高”建設為契機,勇擔使命,穩步提升辦學能力,努力成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先行者和領航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