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與閱讀勾連,考查考生對經典作品的內容情節、人物形象等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微寫作第①題,與第四題的閱讀文本《根河之戀》聯系起來,試題要求考生在了解《平凡的世界》整部作品基本內容的基礎上,選擇恰當的人物及相關情節,并對其“從原有的生活方式走向了新生活”的意義或價值有所思考。經典閱讀與文本閱讀的勾連,由此及彼,便于考生產生聯想,順利作答。
4. 與微寫作勾連,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鼓勵個性化的思考與表達。
例如,微寫作第②題,要求用花來比喻《紅樓夢》中的人物。花與人的互喻,是中華文化的一種高級審美觀,古老獨特而有韻味。考生可以從人物的形象、性格、命運等多方面特點中選擇一個自己印象最深、理解最充分的來寫,而選擇用哪一種花來喻人,則充分體現了閱讀體驗的個性化特點。按照題目要求,考生須將花的某種特點與人物某一方面的特點結合起來,依據作品內容,自圓其說,這樣的具體寫作任務,從某一角度靈活考查了考生對經典閱讀的深入理解和思考能力。
2017年經典閱讀試題,重在考查學生閱讀整本書的能力和水平,即:真正通讀了整本書,讀了之后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為學生提供選擇空間的同時,有層次地考查了個性化閱讀和思考的能力。其意義在于,引導學生養成多閱讀、從小閱讀整本經典作品的意識和習慣,鼓勵學生追求個性化的閱讀。
(二)在試卷整體設計上,注重板塊之間的聯系,注重基礎、積累和應用。
高考語文北京卷各個版塊的能力考點分明,又相互配合,共同組成完整的能力考查體系,這一結構特點已獲得廣泛認可。2017年試卷在穩定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各板塊的考查重點,加強板塊之間的聯系,強調對學生語文基本能力的綜合考查。
1. 重視語文基礎,重視對積累水平、運用能力、思維能力等的綜合考查。
2017年試題承繼了以往重視基礎考查的風格,強調語文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對學生終身學習的重要意義。多文本閱讀強調泛讀,側重考查信息提取、篩選、概括等實用類文本的基本閱讀能力;古詩文閱讀強調積累和運用,側重考查對文言文基本詞匯、古詩常用意象的理解、賞析能力;散文閱讀強調精讀,側重考查對內容的理解、情感的體悟和寫作手法的賞析等文學文本的基本閱讀能力;寫作側重考查對記敘文和議論文這兩種常用文體的寫作能力。
試題在積累與運用、綜合考查等方面進行了探索。
例如,多文本閱讀第5題,要求考生選擇最合適的古詩句來概括“文物原來只為少數專家學者所識,現在卻走近了大眾”這一現象。試題將信息的概括、分析和理解能力與語文知識的積累、應用能力結合在一起。
又如,文言文閱讀第14題,要求考生根據文章內容,用自己的話概括說明作者做出判斷的直接依據。試題素材源于蘇軾的一篇議論性文章,比起故事性較強的文言文,它的閱讀難度要略高一些。試題側重考查考生對上下文內容及邏輯關系的理解能力,雖具有一定的思維深度,但學生在高中階段學習過類似的文章,如《過秦論》《六國論》等;古詩閱讀第16、第17題,側重考查考生對“意象”的理解。意象是學習古詩的要素之一,古人常常通過意象來抒情言志,考生要結合自己對意象的理解來賞析詩歌的內容和手法。這些試題都意在引導考生,日常的古詩文學習,不僅限于背誦默寫,還要學會積累,重視理解和感悟,能將所學知識和能力靈活運用到閱讀中,真正理解和體會蘊藉在中國古典文學中的豐厚內涵和優美意境。
2. 探索讀寫結合的多種形式,進一步加強試題內容之間的聯系。
語文試題由不同版塊組成,各版塊的考查功能各有側重,但是,它們不是簡單的“拼接”在一起,而是按照內容的聯系、閱讀寫作的規律、語文能力呈現的特點有機組合的整體。
例如,微寫作將散文閱讀、經典小說閱讀、應用性寫作聯系在一起。文體不同,但人物、環境、情節等都是作品的重要內容,是理解主旨的關鍵要素。這些內容的有機勾連,符合閱讀鑒賞的規律,也為考生提供了思維的角度和發散點。“寫”體現了“讀”的效果,“讀”促進了“寫”的生成。這樣的考查,有利于展示考生真實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對糾正微寫作的模式化有積極作用。同時,也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啟示:在語文學習內容之間建立起廣泛的深入的聯系,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
北京印刷學院轉專業政策規
時間:2024-07-12 11:0:08北京印刷學院本科招生網登
時間:2024-07-12 10:0:36北京物資學院轉專業政策規
時間:2024-07-11 11:0:21北京物資學院本科招生網登
時間:2024-07-11 1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