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高考升學網(wǎng) > 北京高考 > 正文
中國人民大學第四輪學科評估于2016年4月啟動,按照“自愿申請、免費參評”原則,采用“客觀評價與主觀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估體系在前三輪的基礎上進行諸多創(chuàng)新;評估數(shù)據(jù)以“公共數(shù)據(jù)和單位填報相結合”的方式獲取;評估結果按“分檔”方式呈現(xiàn),具體方法是按“學科整體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將前70%的學科分9檔公布:前2%(或前2名)為A+,2%~5%為A(不含2%,下同),5%~10%為A-,10%~20%為B+,20%~30%為B,30%~40%為B-,40%~50%為C+,50%~60%為C,60%~70%為C-。
序號 | 學校代碼 | 學校名稱 | 一級學科名稱 | 評選結果 |
1 | 10002 | 中國人民大學 | 理論經濟學 | A+ |
2 | 10002 | 中國人民大學 | 應用經濟學 | A+ |
3 | 10002 | 中國人民大學 | 法學 | A+ |
4 | 10002 | 中國人民大學 | 社會學 | A+ |
5 | 10002 | 中國人民大學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A+ |
6 | 10002 | 中國人民大學 | 新聞傳播學 | A+ |
7 | 10002 | 中國人民大學 | 統(tǒng)計學 | A+ |
8 | 10002 | 中國人民大學 | 工商管理 | A+ |
9 | 10002 | 中國人民大學 | 公共管理 | A+ |
10 | 10002 | 中國人民大學 | 哲學 | A |
11 | 10002 | 中國人民大學 | 政治學 | A |
12 | 10002 | 中國人民大學 | 中國語言文學 | A- |
13 | 10002 | 中國人民大學 | 中國史 | A- |
14 | 10002 | 中國人民大學 | 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 | A- |
15 | 10002 | 中國人民大學 | 外國語言文學 | B+ |
16 | 10002 | 中國人民大學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B+ |
17 | 10002 | 中國人民大學 | 農林經濟管理 | B+ |
18 | 10002 | 中國人民大學 | 世界史 | B |
19 | 10002 | 中國人民大學 | 數(shù)學 | B |
20 | 10002 | 中國人民大學 | 物理學 | B |
21 | 10002 | 中國人民大學 | 軟件工程 | B |
22 | 10002 | 中國人民大學 | 考古學 | B- |
23 | 10002 | 中國人民大學 | 藝術學理論 | B- |
24 | 10002 | 中國人民大學 | 美術學 | B- |
25 | 10002 | 中國人民大學 | 化學 | C+ |
26 | 10002 | 中國人民大學 | 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 | C+ |
27 | 10002 | 中國人民大學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C+ |
28 | 10002 | 中國人民大學 | 生態(tài)學 | C |
29 | 10002 | 中國人民大學 | 音樂與舞蹈學 | C |
30 | 10002 | 中國人民大學 | 設計學 | C- |
截至2020年9月,學校有專任教師1951人,其中教授722人,副教授783人。學校有全國高等教育領域唯二的“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衛(wèi)興華教授和高銘暄教授;有18名第八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有14名教授受聘為第二屆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人數(shù)居全國高校前列;有65位專家入選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課題組首席專家或主要成員,人數(shù)居全國高校首位;先后有492人享受國務院頒發(fā)的“政府特殊津貼”;有“”入選者28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4人,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跨世紀優(yōu)秀人才培養(yǎng)計劃工程”入選者25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7人;有6人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名師,10人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16人獲得國家優(yōu)秀青年科學基金,10人榮獲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192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
中國人民大學名師輩出,俊彥云集,已故名家大師吳玉章、成仿吾、范文瀾、艾思奇、何思敬、何干之、何洛、胡華、尚鉞、吳景超、李景漢、龐景仁、石峻、繆朗山、李秀林、徐禾、塞風、許孟雄、孟氧、佟柔、戴世光、劉錚、查瑞傳、苗力田、吳大琨、蕭前、林文益、閻達五、閻金鍔、方生、高鴻業(yè)、鐘契夫、吳寶康、彭明、彥奇、曾憲義、宋濤、薩師煊、王傳綸、李文海、許崇德、劉佩弦、周誠、王思治、方立天、鄭杭生、夏甄陶、周升業(yè)、羅國杰、藍鴻文、甘惜分、黃順基、莊福齡、孫國華、李占祥、高放、衛(wèi)興華、周新城等為學校的學科發(fā)展、學術繁榮和人才培養(yǎng)作出了奠基性、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老一輩著名學者黃達、戴逸、胡鈞、陳共、嚴瑞珍、高銘暄、王作富、許征帆、何沁、方漢奇、趙履寬、鄔滄萍、陳先達、張立文、鐘宇人、吳易風、胡乃武、趙中孚等成就卓著,耕耘不輟,為學校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北京印刷學院轉專業(yè)政策規(guī)
時間:2024-07-12 11:0:08北京印刷學院本科招生網(wǎng)登
時間:2024-07-12 10:0:36北京物資學院轉專業(yè)政策規(guī)
時間:2024-07-11 11:0:21北京物資學院本科招生網(wǎng)登
時間:2024-07-11 10:0:07